“德伦先生是西德来的,人家在国际商务圈待了几十年,特别看重这些规矩。你一上来就给人捏得疼死了,人家怎么相信我们厂有能力做出口生意?”
“还有贴面,也就是脸颊轻轻碰一下脸颊,这也得认真学。”
后排的潘副厂长一听,忍不住“哧”地笑出了声。
“贴面?男女都贴?我老婆要看见我在厂门口跟个洋姑娘脸贴脸,非得拿扫把把我赶出家门不可!”
“潘厂长,到时你得闭紧眼,别趁机摸洋姑娘的脸!咱们可都盯着呢!”
“就是,小心洋姑娘回头告你骚扰,咱们厂可就出国际新闻了!”
哄笑声此起彼伏。
可周丽娟却没笑。
她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几张照片,摆在会议桌上。
“这是齐长宇托在国外念书的朋友寄回来的欧洲商务聚会现场图。你们可以看看,这些人是怎么交际的。”
“你们看,这是德国的商务晚宴现场,照片上几位代表正相互贴面致意。这种贴面礼是欧洲国家常见的打招呼方式,尤其是在正式场合中,它不仅是一种礼仪,更代表着彼此之间的尊重和亲近。”
“咱们作为中方代表,如果在那样的场合里躲躲闪闪、退缩不前,反而会显得拘谨小气,不够大方得体,容易让人觉得我们不够开放或缺乏自信。”
郭宴龙双手接过照片,仔细瞧着,眉头越皱越紧。
“那吃饭的时候呢?不能也学他们那一套吧?刀叉碰盘子叮当响,像在敲锣打鼓似的,太不自在了。咱们华国人吃饭讲究的是热乎劲儿,哪有这许多规矩。”
“西餐有一套讲究的用餐礼仪。”
周丽娟语气平和。
又抽出一张放大版的示意图,轻轻铺在桌面上。
“基本原则是,左手持叉,右手执刀。每吃完一道菜后,餐具不是随便一扔,而是要整齐地摆放在盘子中央,呈‘八’字形,表示还在用餐。若是吃完不再继续,则应将刀叉并排横放在盘子上,表示已经用毕。”
她话还没讲完,财务科老杨就忍不住插嘴道。
“我看呐,还是咱们的筷子最实在!夹菜、挑面、捞汤都灵便。又不是要去打仗,非得搞个左手拿叉、右手握刀的架势?别一顿饭吃下来,搞得跟上演‘刺杀现场’似的,吓人一跳!”
周丽娟嘴角微微上扬。
手指点了点图上交叉摆放的刀叉图案。
“杨科长这话风趣得很,大伙儿听着都乐了。不过您也请放心,刀叉真不是拿来‘干架’用的。它们的设计本就是为了方便进食,而非搏斗。”
“您瞧,这餐刀的刃口其实都是朝内微微弯曲的,边缘并不锋利。切牛排时根本不需要使劲挥砍,就像咱们平时切豆腐那样,轻轻地往下按压就行。”
“动作要平稳,讲究的是从容不迫,绝不能像剁骨头一样大力甩动,那样反倒失了分寸。”
说着,她顺手抄起桌上的一支钢笔和一本笔记本当作教具示范。
“还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