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星辰也试过。他把手机支在阳台上,调好角度,背後是那几棵半死不活的树和隔壁郝斯羡家紧闭的阳台门。
他唱了不到三首歌。屏幕上飘过几条弹幕:“主播背後那扇门挺有感觉”,“歌手长得不错,就是太丧了”,“哥们儿,笑一个呗,哭丧着脸谁给你打赏”。
他盯着那条“哭丧着脸”,看了很久。然後他下了播。打赏收入:八块五毛,平台扣完,够买四个馒头。
问题不在脸上,在骨头里。他对着空无一人的街道唱歌,能感觉到风,闻到灰尘,瞥见行人匆匆投来的一瞥——
哪怕是厌恶的一瞥,那也是真实的。
而屏幕那头,是黑洞洞的虚无,是数据流,是隔着玻璃的观望。他需要真实的碰撞,哪怕撞得头破血流。父亲的吉他教他的是把心声唱给风听,不是唱给算法。
他把直播得来的八块五毛提现,去小区团购群里换了包最便宜的烟。抽烟的时候,他想起那束光。那束从隔壁阳台打过来的,有温度丶有形状丶有“晒过太阳的棉被”味道的光。那光不要求他笑,不评价他丧,只是安静地把他和他的歌,从黑夜里捞出来,妥帖地照亮。
那才是他该待的舞台。哪怕只有一平方米。
他掐灭烟,又拎着吉他上了阳台。这次他没开手机。他对着隔壁那扇依旧紧闭的门唱。他唱得更轻了,更像是一种夜晚的独白。他唱他南方小城里那条总也晒不干衣服的雨巷,唱父亲病床前药水滴滴答答的声音像走调的木鱼,唱他来这座城市时火车轮子碾过铁轨的轰鸣……
他唱得投入,没注意到,隔壁阳台的门,不知何时拉开了一道缝隙。阴影里,那个人又站在那里,静静地听。这次,没有光。
郝斯羡靠在门框上。他刚修好剧团里一个老掉牙的调光台,手指尖还残留着焊锡的松香味。他听着隔壁的歌声,比昨晚更低沉,更私人,像把心掏出来在夜色里慢慢洗。他听到“木鱼”那句时,嘴角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这比喻,有点意思,带着点当代艺术式的,把庄严和琐碎并置的荒诞。
他想起自己那本素描本,最後一页悄悄记录下的观察。他退回屋里,拿起本子,借着台灯的光,在那页“星辰观察笔记”下面又添了一行:
“4月X日。拒绝直播。歌声倾向于在实体空间里腐烂,或者开花。”
他写完,合上本子。理性告诉他,在封控期放弃直播这种显而易见的赚钱途径是愚蠢的。但他的联觉却在脑海里勾勒出那歌声的形状——
不是在虚拟数据流里被压缩得扁平的样子,而是在真实的空气里振动,像水波纹一样扩散,碰到墙壁再弹回来,带着整个空间的回响和温度。这种形状,更……完整。
他甚至能“尝”出这歌声的味道,没有了电子设备的压缩和失真,它更像一种陈年的丶微苦的醇酒,缓慢地浸润着这个令人窒息的春夜。
第二天,小区组织核酸。长长的队伍在楼下绕了几个弯,人人戴着口罩,眼神戒备,间隔一米。翟星辰排着队,低头用脚尖碾着一颗石子。忽然,他感觉有人站到了他身後,距离保持得恰到好处。
他下意识回头。
是隔壁阳台那个人。他终于看清了他的脸。墨黑利落的短发,线条平直的眉毛,一双偏圆的桃花眼正看着前方,眼神专注而安静,像在测量队伍行进的最佳路径。他穿着深灰色的针织衫,整个人清爽得像刚被皂香洗过一遍。
翟星辰张了张嘴,那句“唱得不错”在脑子里回响。他最终只点了点头,算是打招呼。
郝斯羡也回以一个轻微的颔首,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一瞬,似乎在他那头总是乱翘的亚麻色头发上掠过,然後便移开了。
队伍缓慢前行。轮到翟星辰时,他摘下口罩,张开嘴。棉签捅进喉咙的瞬间,他忍不住干呕了一下,眼角生理性地泛出泪花。
做完核酸,他走到一边戴上口罩,擦了擦眼角。一擡头,看见郝斯羡已经做完,正站在不远处,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瓶的免洗消毒液,认真地搓着手。阳光落在他干净的侧脸上,那对英气的眉毛微微蹙着,像是在执行一项精密操作。
郝斯羡搓完手,擡眼,正好对上翟星辰还没完全收回的视线。
翟星辰有点尴尬,没话找话:“人真多。”
郝斯羡点了点头,言简意赅:“嗯。”
沉默了一下,在翟星辰以为对话已经结束时,郝斯羡却忽然开口,声音透过口罩,显得有些闷,但依旧平静:
“昨晚那首……关于木鱼的,也不错。”
说完,他也没等翟星辰反应,便转身走了,背影挺拔,步伐稳定。
翟星辰愣在原地,看着那个消失在楼洞口的背影,心里像被那束光又照了一下。原来他听了。不仅听了,还记住了那句“走调的木鱼”。
他低头,看着自己指尖的薄茧,忽然觉得,不能上街,好像也没那麽要命了。至少,他拥有了一个世界上最奇怪的听衆——一个会用光说话,并且能记住他歌词里所有荒诞比喻的邻居。
而走远的郝斯羡,则在心里默默修正了他的“星辰观察笔记”:
“补充:干呕时,左边眼角先流泪。”
这没什麽特别的意义,他只是习惯性地记录数据。就像他习惯性地,为那颗在阳□□自闪烁的“星星”,保留一束光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