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第173章世间少有的自大张狂
卫氏为了妹子的婚事花了十二分精力,她在镇里住的这些年也交好了不少殷实人家的夫人小姐。
每逢聚在一起闲聊喝茶时,她就格外关注各人家里年岁相当的少年郎。
非但他本人的人品性情,才学相貌打听得一清二楚,便是父母家人,家底子厚薄都旁敲侧击弄个明白。说句良心话,她当初自个说亲时都没这般精细地访人家,就怕哪里疏忽误了她小妹。
见老娘急切地看着她的样子,卫氏自得地笑了,不枉她劳心劳力打听了大半年,当下一五一十细说明白。
卫氏头一个看好的是一个郑姓少年,十七丶八岁的年龄,世代的读书人家,最是清贵无双,门第高雅。
父亲是积年的老秀才,数十年苦读不辍,奋发图强,奈何时运不济,离着举人老爷总是隔了一层。
一般这种读书人家雅是雅了点,难免会跟清贫度日,一贫如洗沾边。那些笔墨纸砚,交际往来哪样不费银子,更别说每次科考时诸多杂七杂八的费用。
君不见丛家因着有个考童生的丛信,银子如流水般花销,只出不进,要是个家底子一般的早给嚯嚯光了,哪里还能等到他考上童生。
然而这郑家却有些个不一般,想来祖上也是有见识的。
科考本就是个烧银子的行当,若是一味的想着考中後的光耀门楣,衣锦还乡,而不事生産,两袖清风抱着书本死啃。
只怕等不到日後的前程似锦,显贵于人前,一家子老小就得活生生饿死。
读书固然重要,郑家祖上做好了长期苦战的准备,科考非一朝一夕能成的事。
郑家经营着镇上唯一的书铺子,老爷子还开着一间私塾教导孩童啓蒙,如此家里儿郎读书方便不说,大人也能时常捏着书本苦读。
非但如此,郑家在乡下还有几十亩田地雇人耕种,真真的书香世家,吃穿不愁。
这般细水长流的营生可保证郑家世代与书为伍,清贵无比,又不必整日蝇营狗茍钻研生财之道,难得的一等一的好人家。
即便要卫氏自家说,她若是有年岁相当的女儿,碰上这样的儿郎,那肯定二话不说请中人说合,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卫氏火眼金睛不假,可镇上其他的富家太太也不傻,多少双眼睛盯着郑家的少年郎。
跟他家对亲的人没有八百也有八十,家里的门槛都踏薄了三成。
真要说起来,卫家是这里头家底子最单薄的女方,卫氏心里其实也没底。
可这样好的夫家错过了实在可惜,她想着小妹的容貌或可一试,少年郎哪有不爱美娇娘的,万一郑家少年看对眼了,非她小妹不娶呢?
若是能嫁到这样的人家,小妹这一生衣食无忧,安平顺遂。
“这个姓郑的少年我也是见过的,长相只能说稀松平常,不丑但也不是很俊俏,四平八稳吧。但他念了十来年的书,青色的衫子丶头巾一穿戴,便很有几分看头。
整个人文质彬彬,斯文守礼,听说学问也很不错,上次科考时着了风寒发挥失常,下回准能考上童生。
这样的儿郎跟小妹顶顶般配,才貌相当,家里人口又简单,小妹嫁进去真个就是进了福窝窝啊!”
卫氏眉飞色舞地跟老娘表功,滔滔不绝陈述打听到的种种事迹,她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跟人兜圈子,旁敲侧击,口水都不知费了多少。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关乎小妹的终身大事,卫氏不敢有丝毫马虎,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
为此还守株待兔“巧遇”了郑家少年好几遭,连她母亲也打过几次交道,势必要给人家留下一个好印象。
卫氏说得兴头头,唾沫横飞,卫老娘却有些意兴阑珊,心不在焉。
她皱着眉头不耐烦打断道:“穷秀才富举人,考不上的进士老爷,咱们这小地方几百年下来出过几个举人老爷哟?都是些花花样子,中看不中用,说得比唱得还好听,要钱没有,要人担不起两捆稻谷。
这样的人家败落是迟早的事,一屋子男丁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还没个娘们管用。穷酸书生说的就是这种人,又穷又酸,你到底有没有长脑子,这样的人还值当费心打探,白费时间?”
卫氏的喜悦戛然而止,脸上的笑容如湍急的河面骤热冰冻,冰冷彻骨,嘴唇蠕动想说什麽,喉咙里却干哑得厉害。
“纵是郑家往後果真出人头地,考出点什麽名堂,你老娘我坟头的野草长得比人还高了,能沾到什麽光?
我岂不是白白赔出去一个好闺女,还有没有别的人家,你打听了大半年总不至于就这麽一个穷鬼吧?”
卫氏扯动嘴角,勉强露出一个惨淡的笑容:“富家少爷也是有的,只不过他家情形有些复杂。”
这世上但凡跟财丶权,或财富权势唾手可得相连的,都是家业兴旺,人口繁衍。妻妾成群,儿女衆多,奴仆堪比牛羊,一大家子比小一点的村落还热闹,闹腾腾好不兴盛。
卫氏说的这一家就是镇上开酒楼的杨家,家大业大好不兴隆,子女也格外繁盛,单只儿子就排到了行六。
卫老娘满意点头:“杨家也就罢了,在咱们镇上算是排得上号的,早几年我还见过他家儿子娶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