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新闻人在古代当首辅怎么称呼 > 圣旨(第2页)

圣旨(第2页)

次日,一封圣旨降临翰林院,谢怀川让江幼宜负责修订科举参考书一事。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虽清贵,但晋升需要熬资历,江幼宜正愁没有机会施展抱负加官进爵,这不就来了。

应试教育最推崇的方法论是题海战术,市面上打着各种噱头的辅导资料层出不穷,没人比她这个现代人更懂应试参考书!

写文章作诗她不是最厉害的,找学习重点丶快速提分才是她的强项。战绩如下:一学期不翻书,考前一周突击冲刺拿高分;零经验两年内会试第四殿试第三,科举一甲上岸;一个月内助同窗从会试吊车尾闯入殿试二甲,得进士出身,打破晋升天花板。

江幼宜应对考试的技巧可谓炉火纯青,别说只是在原基础上修订参考书,就是重新出一套也完全不虚!

她现在虽没资格上朝,却也已经窥到朝堂一角。寒门不受器重,朝堂是世家的朝堂。

寒门本就难出贵子,教育资源天差地别,贫民家庭买不起书籍,私塾夫子水平如何全凭运气;世家贵族家里有专门的藏书阁不说,还能开族学。

而世家为了垄断,家族藏书从不公开,市面上流通的科举参考书也非常少,只有国子监和翰林院编纂的几本,还都是大部头,仅是对四书五经等书籍的释义,无关应答技巧。

如果让江幼宜来评价,她只能说,现今科举辅导资料的市场几乎等同于一片空白。一片空白好啊,一片空白等于她可以大展拳脚!

当朝科举考试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八股文丶试帖诗和策论。既然分了模块,那考试就有侧重点,其中八股文占比最重,其次是策论,最後是试帖诗。

有了考试侧重点,再结合相应模块的提分难度,自然而然就有了提分技巧。

先来看占比最重的八股文,八股文以经书中的句子为题,让学子以圣贤口吻阐明其中的义理,且要按照特定的格式来答题。题目大部分出自四书,其次是五经。答题格式和视角固定,考试范围固定,那麽只需要把每部分应该写什麽丶怎麽写,总结出规律,作答的时候套公式即可。

然後是策论,策论是一种论述性文章,考察学子对政治丶经济丶或社会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这个江幼宜就更有话说了,现在的学子写不出高分策论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消息闭塞,不通时政,也就是现代人所谓的信息差,在信息高速广泛传播的互联网时代,都还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差,更遑论古代,而策论往往考察的就是当下的时政问题;

二是学堂里教四书五经释义,教怎麽写锦绣文章,却不教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脱离实际,所以考生写不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知道了策论的痛点所在,就有解决办法。现代网友只靠接收碎片化信息都能在网上坐而论政,如果能有一本书把民生问题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策略都汇总出来,供学子参考,不说让学子成为政治家级别,起码能提高策论答题水平。这样科举取士也能取中真正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官员。

至于试帖诗,首先占比不高,其次诗的水平高低靠百分之九十九的灵气加百分之一的汗水,并不像八股文和策论,通过大量练习就能得到明显提高。灵气是学不来的,就像现代人熟背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一百篇,也没有出过第二个李白和苏轼。

江幼宜缕清思路,先把需要修订的科举参考书找出来翻阅。

她通读一遍,果不其然,翰林院这套参考书也不过是将四书五经的内容注释了一遍,而且还很晦涩难懂,没有根据学子水平进行分级,这套书至少要秀才以上的人才能独立使用,秀才以下的还需要夫子讲解,那这套书就对秀才之下的学子失去了参考意义。

她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想法列在一边,陛下的旨意是让她修订,所以已有的参考书她不会大改,只会在原基础上增添一些内容,这也是为了防止参考书突然大改让学子不习惯。

至于她想的那些,内容跟这套书格格不入,不如重新编一套,到时候新旧两版一起呈上去。

“傅编修这麽用功啊?”孟宪和看江幼宜这麽认真,悄声道,“上面让你重修参考书,其实你只需要看一下书页有无破损,或者有没有错别字就行了。”

“唔?原来是这麽个重修法?”江幼宜擡头,怪不得翰林院得熬资历,原来大家都是这麽干活的,这麽无功无过的,得熬到猴年马月去啊。

“新人不要总想着趁机出头,所谓‘枪打出头鸟’①,维持现状才是最稳妥的。”孟宪和品着茶,老神在在,“入了贵人青眼也不见得是件好事。”

殊不知多少前人想要改革,以为当了官就能改变一切,可是改到最後连命都搭进去了,史书却对其记载寥寥。这做官啊,首先得识时务,活得久才有机会。

“多谢孟大人,我有不得不做的理由。”她也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②的道理,可是她每晚一天,千千万万的女性就被多压迫一天,她必须抓住每一个机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