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讲)
尝观禹王导九河,李冰凿离堆,皆循地理之机,应阴阳之变。今圣天子垂询治本之策,臣谨以三要陈之:曰察形胜,曰固根本,曰通权变。
(入手)
请先言察形胜。江河犹血脉,地势若骨胳,未谙经络而妄施针石,庸医也。
(起股)
上游峻急,当筑堰以缓其势,犹壮士勒马于悬崖;
下游平缓,宜浚渠以畅其流,似织女理丝于绣架。
(中股)
昔都江鱼嘴分二江,飞沙堰泄洪涛,此非逆水性也,实顺地形也。今宜遣地师勘水脉,测淤积,制沙盘以推演,立水则以度衡。遇山陵盘亘处,可仿灵渠凿陡门;当平原弥漫时,须学潘季驯筑遥堤。
(后股)
次论固根本。堤防若甲胄,然徒恃土木之坚,犹弃剑而持盾。应在险要处植柳固堤,滩涂地种苇滞沙,使民守堤如守城,护坝如护宅。更设河工署专司其职,储石料于汛前,练舟师于平日,则应急有备,慌而不乱。
(束股)
终言通权变。治水非一劳永逸之事,当如良医治未病。漕运与灌溉相济,防汛共渔利兼得。若渭水郑国渠之溉关中,若钱塘海塘之护杭城,皆使水害化为水利。今可令沿河州县开陂塘以蓄余沥,造水车以济高旱,则旱涝无虞,仓廪常实。
(大结)
臣观《禹贡》载九州水道,《水经注》详百川源流,而知治水即治世也。诚能参天地之奥,穷古今之变,则河伯献图非虚语,淮泗安流有定期。伏惟圣明裁察。
---
(注:此八股文严格遵循以下规范:
破题二句点明“人事未修”核心
承题四句引申“导势用利”主张
起讲以古圣立论,提出三要纲领
起股以对仗提出上下游治理原则
中股用都江堰等典实展开工程技术
后股强调长效机制与组织建设
束股阐资源综合利用思想
大结引经据典升华至治国境界)
他没有泛泛而谈空泛的仁政德治,而是直指核心,提出了一套结合了“地理勘测”、“分区治理”、“工程疏导”与“后续维护”的综合性治水方略。
文中,他借鉴了前世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的智慧,提出了在关键河段建立类似“鱼嘴”、“飞沙堰”的分水排沙设施;他运用地师知识,指出应依据不同河段的地质水文特点,采取“固堤”、“疏导”、“蓄洪”等不同策略;他参考诸葛亮治国之策,强调了建立常设水利衙门、征调民夫以工代赈、并将治水与漕运、灌溉结合的长远规划。
文章结构严谨,论点新颖且切中要害,论证过程引经据典却又充满务实精神,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种越时代的、近乎“工程学”与“管理学”结合的精准与高效!
当他最后一个字落笔,收起试卷时,隔壁号舍似乎传来一声细微的、带着惊疑的吸气声。陈观心中微动,但并未在意。
策论交卷,府试结束。
走出考场的那一刻,阳光有些刺眼。陈观长长舒了一口气,无论结果如何,他已尽力。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他专注于考场之时,外面的世界,暗流并未停歇。
苏瑾儿凭借天机阁的隐秘渠道,得到了一条模糊却令人不安的消息:影阁似乎并未放弃,他们可能在等待府试放榜的那一刻,趁所有注意力都被科举吸引时,再次行动。而赵家,也与某些不明身份的外来者接触频繁。
同时,在考场之外的人群中,一双阴鸷的眼睛,正死死盯着陈观离开的背影,正是赵德柱!他脸上带着怨毒与一丝诡异的冷笑。
“陈观……就算你侥幸活到现在,考完了府试又如何?好戏,才刚刚开始!你的‘好运气’,到头了!”
一股无形的杀机,如同考场外渐渐弥漫的暮色,悄然笼罩而来。
(第七十四章完)
喜欢系统打个折吧,请大家收藏:dududu系统打个折吧,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