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系统大大该打怪了 > 第44章 陋室烹茶显真知微言大义动帝心(第1页)

第44章 陋室烹茶显真知微言大义动帝心(第1页)

---

四十四章:陋室烹茶显真知,微言大义动帝心

马车并未驶向镇中繁华地段的客栈,而是穿行过几条僻静的巷弄,最终停在一处白墙黛瓦、门庭清幽的小院前。院门上方悬着一块朴素的木匾,上书“漱石居”三字,笔力遒劲,风骨不凡。

书童青竹上前叩门,一名老仆开门迎候,见到青衫老者,恭敬行礼:“先生回来了。”

老者微微颔,对陈观温言道:“小友,此乃老夫一处临时落脚的书斋,还算清静。且随我入内稍作休整。”

“叨扰老先生了。”陈观再次道谢,姿态放得极低。他跟随老者步入院中,但见庭院不大,却布置得极为雅致。几丛翠竹掩映着一条碎石小径,角落设有一方石制棋枰,檐下挂着几只鸟笼,里面养着画眉,鸣声清脆。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书香与草木清气,令人心旷神怡。

老者将陈观引入一间布置简洁却处处透着用心的书房。四壁书架林立,典籍浩繁,临窗设有一张宽大的书案,上面文房四宝俱全,另有一张紫砂茶盘,摆放着几只素雅的茶杯。

“青竹,去取些清水和干净的布巾来,再让厨房备些清淡的饭食。”老者吩咐道,随后又对陈观说,“小友身上有伤,先简单处理一下,换身干净衣衫吧。老夫这里虽无华服,倒有几件未曾上身的寻常布衣,望莫嫌弃。”

片刻后,青竹取来物品,还有一套叠得整整齐齐的青色布衣。陈观感激地接过,在青竹的引领下到隔壁厢房简单擦拭了身上的血污尘土,换上了那身略显宽大、却干净舒适的布衣。虽然伤口依旧隐隐作痛,精神也还疲惫,但整理过后,整个人总算恢复了七八分读书人的清朗气度,不再那般狼狈。

当他重新回到书房时,老者已自行沏好了一壶茶,茶香袅袅,沁人心脾。他指了指对面的座位,示意陈观坐下。

“小友请坐,喝杯粗茶,定定心神。”

“多谢老先生。”陈观依言坐下,双手捧起那杯色泽清亮的茶汤,浅啜一口。茶味清醇,回甘悠长,绝非俗品。他虽不通茶道,也能品出此茶不凡。

老者也端起茶杯,看似随意地问道:“方才听小友言,乃是邻县学子,欲访长辈请教经义。不知小友师从哪位先生?此番欲探讨何经典?”

来了!正式的考较开始了!

陈观心知肚明,放下茶杯,姿态恭谨地答道:“回老先生,小子愚钝,蒙县学周教谕不弃,多有点拨。然学问之道,如逆水行舟,小子深感自身浅薄,尤其于经世致用之学,常有困惑。此番本想拜望一位隐居的长辈,请教《春秋》微言大义与当今时务策论之关联,不想……”

他恰到好处地停顿,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遗憾与后怕,既表明了自己求学之心,又解释了自身遭遇,还将话题引向了“经世致用”和“时务策论”的方向。这正是他判断像林老大人这等致仕帝师可能会感兴趣的话题。

果然,老者听闻“经世致用”、“时务策论”八字,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他放下茶杯,饶有兴致地看着陈观:“哦?《春秋》笔法,褒贬善恶,固然重要。然小友能思及其与当下时务关联,倒是颇有见地。却不知小友对如今朝廷热议的‘漕运改制’与‘边关互市’二事,有何浅见?”

问题陡然变得具体而尖锐!这两件事皆是当前朝堂争论的焦点,涉及利益盘根错节,绝非寻常学子能够妄议。这既是对陈观学识的考较,更是对他胆识和立场的试探!

陈观心中凛然,知道关键时刻到了。他深吸一口气,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沉吟片刻,似乎在组织语言。脑海中,诸葛亮的声音飞提供着相关信息与分析要点。

数息之后,陈观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坦诚,不卑不亢地开口:

“老先生垂询,小子冒昧妄言。于‘漕运改制’,小子以为,其核心不在‘改’,而在‘疏’。如今漕运之弊,在于沿途盘剥过甚,关卡林立,胥吏中饱私囊,致使漕粮损耗巨大,民怨载道。若只改水道或增派官吏,恐是治标不治本。当以雷霆手段,整顿漕司吏治,简化流程,严惩贪墨,并酌情恢复部分海运以分压力,或可疏解困局。然此涉及众多,需朝廷有鼎革之决心。”

他顿了顿,见老者神色平静,并无不悦,才继续道:

“至于‘边关互市’,小子以为,此乃‘羁縻’与‘实利’双刃之剑。开放互市,确可缓和边衅,互通有无,充实边库。然亦需严防草原部落借此坐大,或以劣马、皮毛换取我朝铁器、粮盐等战略之物。故互市非不可为,但须立严规,明禁令,派能臣干吏驻守监督,更需边军时刻保持警惕,以武力为后盾,方能使互市真正成为安边之策,而非资敌之门。”

这一番论述,引据(虽未明言,但思路清晰)结合当下实际,既指出了问题关键,又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虽略显稚嫩,但格局已显,尤其是对“吏治”、“决心”、“双刃剑”、“武力后盾”等关键点的把握,已然脱了寻常书生的空谈,带上了几分务实与深谋远虑的色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者听完,久久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落在陈观脸上,带着审视,更带着一丝越来越浓的欣赏。

书房内一片寂静,只有茶香氤氲,和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

良久,老者才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小友年纪轻轻,能有此见识,实属难得。不过,老夫观你言辞之间,对吏治、军务似乎颇有感触,可是亲身经历,或有所见闻?”

这个问题更加深入,几乎触及陈观自身的秘密。他心中微紧,知道不能如实相告,但也不能完全虚言敷衍。

他略作思索,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愤懑与无奈:“不敢隐瞒老先生。小子出身寒微,于县中备考时,曾亲眼所见书肆良善被豪强逼迫,亦曾听闻胥吏欺压乡里。至于边务……小子有一位远亲曾服役边军,归乡后偶有提及边关艰辛与些许见闻。故而小子深知,纸上谈兵易,实务维艰。任何良法美意,若执行之吏心怀鬼胎,或无强军守护,最终恐皆成画饼。”

他将部分真实经历(书肆被逼)与合理推测(远亲传闻)结合,既回答了问题,又再次强调了“吏治”和“武力”的重要性,与他之前的论述一脉相承,显得真实而可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