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穿越五个父皇的团宠 > 第105章 黑历史圣典(第1页)

第105章 黑历史圣典(第1页)

景和四年的春天,宫中风和日丽,御花园内的牡丹开得雍容华贵,姹紫嫣红,香气氤氲。然而,文华殿内的经筵日讲却依旧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进行,与宫外的春日生机形成了鲜明对比。白苍苍、位列三公的太子太傅李纲大人,今日身着一袭深青色朝服,端坐于讲学台前,主讲《列女传》。

他声音洪亮,掷地有声,引经据典,从远古的嫘祖养蚕讲到汉代的班昭着书,深入浅出地阐述着“贞静贤淑、相夫教子、恭顺温婉”的女德古训。讲到动情处,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地望向御座旁那位风华正茂的女帝澹台星,以及坐在女帝身侧、正百无聊赖地摆弄着一方羊脂玉镇纸的祥瑞长公主、如今的皇太女澹台星(此处原文或为笔误,结合上下文应为皇太女,暂按此调整)。

“陛下!长公主殿下!”李太傅的声音带着痛心疾的意味,苍老的面容上满是忧虑,“老臣近日闻听,宫中竟将《列女传》这等记载圣贤女德的典籍,用以……用以垫衬桌脚,使其蒙尘受辱!此等行径,实乃对圣贤的亵渎,对礼教的践踏!”

他顿了顿,语气愈沉重:“女德乃立国之本,教化之源。昔日周文王之母太任,端一诚庄,维德之行;武王之母太姒,仁而明道,天下化之。若连皇室都不尊崇女德,不以《列女传》为圭臬,何以教化天下女子?长此以往,礼崩乐坏,阴阳颠倒,女子弃妇道而逐外物,家国何以为继?国将不国矣!”他越说越激动,花白的胡须不住颤抖,浑浊的眼中甚至泛起了泪光,仿佛已然看到了煌煌盛世即将因一本被垫了桌脚的书而倾颓崩塌。

这已是太傅第不知多少次在经筵上就“女德”“古礼”等问题向逐渐展现出独立意志的皇室,尤其是对那位被寄予厚望却“顽劣不羁”的皇太女进行劝谏了。满殿文武官员的反应各异:有的低头敛目,假装认真聆听,实则早已习惯了太傅的“老生常谈”;有的面露无奈,深知太傅一片忠心却过于固执;也有的保守派官员微微颔,觉得太傅所言句句在理,应当重视。

御座上的女帝澹台星神色平静,指尖轻轻敲击着紫檀木扶手,出清脆的声响,却始终未置可否。而她身旁的皇太女,则干脆打了个小小的哈欠,将手中的羊脂玉镇纸推开,转而拿起案上一颗圆润的东珠把玩,似乎对太傅的慷慨陈词毫无兴趣,眼神中满是孩童的顽劣与不耐。

就在太傅准备继续引述《礼记》《论语》中的更多篇章以增强说服力,进一步阐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理时,一个清朗沉稳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略显尴尬的沉寂:

“太傅大人金玉良言,振聋聩,臣深以为然。然,臣以为,教化之道,并非只有一条路径,或可另辟蹊径,与时俱进,方能更好地契合当下之时势。”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老三澹台墨自文官队列中从容出列。如今他已入主翰林院,官拜翰林学士,学识渊博,思想开明,在朝野间颇有声望。他手中并未持着传统的笏板,而是捧着一卷用明黄锦缎小心覆盖的物事,锦缎上绣着精致的祥云图案,显得格外庄重。

他缓步走到殿中,先是向御座上的女帝行三叩九拜之礼,又转向李太傅躬身行了一礼,然后缓缓揭开了覆盖在物事上的明黄锦缎。

呈现在众人面前的,并非大臣奏事所用的奏章,而是一块制作极其精美的鎏金匾额!匾额约莫三尺见方,四周雕饰着繁复华丽的云纹,云纹间还镶嵌着细小的珍珠与蓝宝石,在殿内烛火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而匾额中央,却是七个龙飞凤舞、气势磅礴的大字——“格物致知书院”!

这匾额本身的精美与独特已令人惊讶,但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有眼尖的大臣凑近细看后,赫然现,那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竟非用笔墨书写而成,而是用某种极其巧妙的榫卯拼接与镶嵌工艺,将无数细小的、带着陈旧墨迹的碎纸片拼接组合而成!

再仔细辨认,那些碎纸片的质地、泛黄的颜色、乃至上面残存的断断续续的字句,依稀可辨——正是多年前,被年幼顽皮的皇太女澹台星撕毁后,又被细心的宫人一点点收集起来的那部宋版《孝经》的残页!当年那部《孝经》因被皇太女当作玩具撕得粉碎,还曾引过一场不大不小的“亵渎圣贤”风波,如今竟以这样的方式重见天日!

“澹台墨!你……你这是何意?!”李太傅看清那些碎纸片的来历与材质后,气得浑身抖,指着匾额,几乎说不出完整的话来。在他看来,用被撕毁的儒家经典《孝经》残片来拼贴书院之名,这简直是对圣贤的极大亵渎,是不可饶恕的大逆不道之举!他胸口剧烈起伏,一口气险些没上来,身旁的侍从连忙上前搀扶。

面对太傅的暴怒,澹台墨神色不变,依旧从容镇定,他转向女帝,缓缓奏道:“启禀陛下,太傅大人。臣近日观皇太女殿下天资聪颖,对世间万物皆有好奇之心,然对经史子集的固有讲法似乎缺乏兴趣,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臣思之,这并非殿下愚钝不敏,乃是传统的授业之法或许过于僵化,未能契合殿下的认知特点,故需变通创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故臣斗胆奏请,于宫外设立‘格物致知书院’,试验新学教育之法。此书院旨在引导学子通今博古,融会贯通,注重经世致用,而非死记硬背章句。至于此匾额所用的《孝经》残页,臣此举意在警示后人:圣贤之道,其精髓在于领会精神要义,并用之于实践,而非死守书本字句,将其束之高阁。即便已是残卷碎纸,只要善加利用,亦可焕新生,承载教化之功,传递圣贤之智。”

他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逻辑清晰,既肯定了太傅重视教化的担忧,又巧妙地阐明了自己倡导新学的主张,将看似“亵渎”的行为赋予了深刻的教育意义。御座上的女帝澹台星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笑意,她轻轻点了点头,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准奏。皇弟此议甚佳,颇具新意与远见。便由你主持书院的筹建事宜,所需经费、人员调配,着吏部、户部协同办理,务必尽快落实。”

“陛下!不可啊!万万不可啊!”李太傅听闻女帝准奏,急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老泪纵横,连连叩,“此风一开,圣学荡然无存,传统礼教将毁于一旦,国将不国啊!老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以祖宗之法为重!”

然而,女帝心意已决,她看着跪拜在地的太傅,温言安抚道:“太傅忠心可嘉,朕已知晓。但时代在变,教化之法亦需革新,朕相信皇弟的能力,也期待新学能为我大周带来新的活力。太傅年岁已高,不必过于操劳此事,安心休养便是。”说罢,便示意内侍将太傅搀扶起来。李太傅见女帝态度坚决,知道多说无益,只能重重地叹了口气,满脸失望与忧虑地退到一旁。

很快,“格物致知书院”在西山脚下的一处前朝遗留的园林中正式挂牌成立。这座园林风景秀丽,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既有山水之趣,又不失静谧清幽,是读书治学的绝佳之地。书院的山规戒律也别具一格,并非刻在冰冷的竹简或石碑上,而是拓印在一张巨大的宣纸上,悬挂于书院正堂的墙壁中央。

令人称奇的是,这张拓印纸的底版,据说是用皇太女澹台星幼时啃咬玩耍的那方玉质虎符仿制品蘸墨拓印而成,虎符上的牙印与纹路清晰可见,为山规增添了几分独特的趣味与象征意义。山规内容更是颠覆传统:

“格物书院山规:一、质疑问难,是为本分;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者,罚抄《山海经》异兽图三遍,并需为图中异兽撰写一段习性解说。二、学以致用,方为真知;空谈性理,脱离实际者,需下田劳作十日,体验农耕之苦,或前往工坊见习,了解百工之巧。三、尊师重道,然师者若有谬误,弟子可据理辩驳,言之成理、证据确凿者,不仅无罪,反而予以嘉奖,奖《天工开物》抄本一册。”

这看似“离经叛道”的院规,却像一块磁石,吸引了一批思想活跃、不满僵化科举教育、渴望学习实用知识的年轻士子和部分开明官员的子弟前来入学。他们厌倦了一味地背诵“之乎者也”,渴望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学习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问。

书院开设的课程更是令人大开眼界,颠覆了传统书院的教学模式:不仅保留了经史子集等基础学科,让学子们夯实文化根基,更增设了算术、格致(即物理)、农政、水利、天文、地理等实用学科。

更令人惊喜的是,课程还邀请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老四澹台鹊如今已是太医院院判,他亲自来讲授《本草药理与日常养生》,结合自己的行医经验,教学子们辨识常见草药,了解基本的药理知识和养生之道;退役的星辉营女官则受邀教授《强身健体基础术》,传授简单实用的防身技巧与体能训练方法,男女学子皆可学习;甚至还请来了民间的能工巧匠,讲解农具制作、器物修缮等技艺。

书院所用的教材,大多由澹台墨组织书院的先生与优秀学子共同新编。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一套蒙学教材,名为《启慧读本》。这套读本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完全摒弃了传统蒙学教材的枯燥晦涩。

此书开篇不讲三皇五帝、仁义道德,而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和色彩鲜艳的插图,讲述自然现象的原理、生活中的常识。比如“为什么会下雨”“昼夜交替是怎么回事”“如何辨别五谷”等,极大地激了年幼学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其中一册讲到“器物与历史的关系”时,竟真的将当年《列女传》被皇太女垫桌脚的故事画成了连环画:画面上,年幼的皇太女正将一本《列女传》垫在小桌脚下,让自己的布老虎站得更稳,旁边的乳母无奈地笑着摇头。而图画旁边的配文则写道:“书之用,在于明理启智。若其理已不合时宜,或其内容未能引人共鸣,强行诵读亦难入人心。不如另作他用,譬如垫平桌脚,使案牍平稳,便于书写新篇,记录新思想,亦是一种功德。世间万物,皆有其用,关键在于如何善加利用,而非固守其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种颠覆性的解读,让朝中的守旧派大臣们捶胸顿足,怒斥其“歪理邪说”“误人子弟”;却让书院的学子们觉得新奇有趣,易于接受,也让他们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而非盲目尊崇传统。

李太傅自然无法接受这等“异端邪说”,他认为“格物致知书院”的存在是对儒家正统的严重挑战,屡次上书朝廷,抨击书院的教学内容与办学理念,言辞激烈。甚至在身体稍好后,亲自带着几名追随者跑到书院门口想要“匡正学风”,与书院的先生和学子们辩论。

然而,每次辩论,太傅都被书院学子们以缜密的逻辑、新颖的见解和从实践中得来的证据驳得哑口无言。有一次,他与人争论“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学子们却拿出自己下乡调研的数据,说明合理的商业流通能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让太傅无从辩驳;还有几次,他因情绪过于激动,当场晕厥过去,被随从抬回府中休养。

澹台墨闻讯后,并未有丝毫嘲讽之意,只是淡淡一笑,命人精心挑选了上好的人参和自己配制的安神汤药送到太傅府中,并附上一张笺纸,上面写道:“太傅为国操劳,心系圣学,心力交瘁,望安心静养。书院新采的西山灵芝,药性平和,或对太傅身体有益,聊表寸心。”此举既表达了对太傅的尊重,又暗含了坚持新学的立场,让太傅有火不出,只能暗自叹气。

数年后,“格物致知书院”培养出的第一批学生顺利毕业,步入仕途或从事各项事业。这些学子们思维活跃,注重实际,不墨守成规,在各自的领域都表现出色:有的学子运用新式算术方法帮助地方官府清丈田亩,厘清了多年的土地纠纷,使税赋更加公平合理;有学生改进了传统的农具,明了更为高效的播种机和收割机,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作负担,使粮食产量显着增收;还有弟子将所学的医理知识普及到偏远乡里,开设义诊,救治了许多贫困百姓,活人无数……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逐渐改变了朝堂上一些陈腐的风气,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新学的价值。而李太傅,随着年事已高,加之屡次与新学“交锋”受挫,精神备受“刺激”,身体日渐衰弱,缠绵病榻。

在他病重弥留之际,澹台墨亲自带着几名书院的学子前往太傅府探望。此时的太傅,已经虚弱得无法开口争辩,只能用浑浊的眼睛静静地看着这位他曾经极力反对的“离经叛道”者,眼神复杂,有不甘,有疑惑,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好奇。

澹台墨走到太傅榻前,从袖中取出一本装帧素雅的线装册子,封面用的是普通的宣纸,上面并无书名。他轻轻将册子放在太傅榻前的矮几上,声音平和而带着一丝敬意:“太傅,晚辈知您心中对新学尚有疑虑。此书乃书院同仁整理汇编而成,记录了这些年新学实践的一些成果,或许可解太傅心中些许块垒。”

太傅的侍从小心翼翼地将册子翻开,递到太傅眼前。太傅费力地转动眼球,看着册子上的内容。令他意外的是,里面并非他预想中的辩驳之词或对传统的嘲讽,而是一篇篇朴实无华的短文,每一篇都记录着一个具体的事例:某地学子如何用新学知识解决了当地的水利问题,某学子如何改进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某学子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百姓普及律法知识……

每篇短文的末尾,都有一行细小的字迹:“此成效之取得,亦有赖太傅昔日诤言警醒,促我辈反思求索,不敢懈怠,方能不断改进,砥砺前行。”

册子的最后一页,是一张小小的拓片,依稀是当年书院正堂悬挂的虎符山规的一角,上面印着山规的第三条内容。而在拓片旁边,有一行熟悉的字迹,带着一丝稚气却已初具风骨,正是皇太女澹台星的手笔:“太傅一生坚守旧道,虽固执,却也赤诚。晕厥千次,非为阻新学,实为旧道尽忠。其忠勇可嘉,值得敬佩。然时移世易,万物皆在变化,治国治学之法亦需更张。天下学问,当如活水,需不断流动,吸纳新泉,方能不腐不竭,滋养万物。”

看着这行字,李太傅混浊的眼中缓缓流下两行清泪。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却最终未能出声音。只是长长地、仿佛释然般地叹了口气,然后缓缓闭上了眼睛,脸上的神情不再是之前的忧虑与不甘,而是多了几分平静与安详。或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固执了一生的老人,终于对他毕生扞卫的“道”与眼前这股不可阻挡的“新流,有了一丝新的感悟与理解。

窗外,春日的阳光明媚而温暖,隐约传来西山脚下“格物致知书院”学子们晨读的声音。那声音清脆而响亮,充满了蓬勃的朝气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渴望,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嫩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一本被垫了桌脚的《列女传》,看似一件微不足道的“皇室黑历史”,却意外地引出了一场关于教育、关于传统与创新的无声变革。这场变革没有硝烟,却深刻地影响了大周朝的未来,如同一股清澈的活水,滋润着僵化的思想土壤,让整个王朝焕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其影响深远而绵长,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喜欢五个皇兄团宠我,太子爹他慌了请大家收藏:dududu五个皇兄团宠我,太子爹他慌了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