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太後懿旨抵达西山别院。
在庄重却略显仓促的仪式中,在无数双或复杂丶或期待丶或警惕的目光注视下,卫烬——这个流落民间十八载的废太子嫡脉,英武大帝嫡长孙——身着衮服,祭告天地宗庙,登基为帝,定次年为初元元年。
皇宫厚重的宫门在卫烬身後缓缓关闭。
也将他和凌战,以及那个充满烟火气的西山别院,彻底隔成了两个世界。
登基大典的馀韵尚未完全散去,新帝卫烬于紫宸殿发出的第一道明发谕旨丶第二道恩赏诏书,便如同两块巨石,投入了尚未平静的京城政局深潭,激起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波澜。
谕旨内容迅速传遍朝野:
一丶加封霍英霍大将军为太傅,参领中书事,辅佐国政。并即刻恢复其侄,在北疆屡立战功却因先前党争被贬斥的霍将军之职,令其速返北疆军中,统御边军,以御外侮。
二丶招抚远在北疆边陲的长子沈骁丶沈泓回京,入宫觐见。
三丶起复玄尘子为钦天监监正,重掌天文历法,祈福国运。
四丶擢升杨思俭为两江总督,总辖东南沿海军政民务;擢升周文清为南洋通商大臣,总理海事贸易丶藩国朝贡事宜。即日赴任。
这寥寥数条任命,堪称神来之笔。
让原本紧绷着神经丶准备迎接新帝清算或培植嫡系的霍党成员们,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继而感到无比舒坦。
尤其是第一条。
加封霍英为太傅丶参领中书事,是尊荣,更是对其实际权力的再次确认。而恢复霍将军北疆兵权,则是实实在在的军功和利益输送!北疆乃防御重点,兵力雄厚,将此要职交还霍家,无疑表明了新帝的“诚意”和“懂事”。
霍英在府中接到消息时,拈须不语,眼中却闪过一丝满意。
这小子,果然如他所料,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倚仗。
至于後面几条,在霍家及其党羽看来,则无足轻重,甚至有些可笑。
招儿子回京?人之常情,两个半大小子,在京城这龙潭虎xue,还不是随便拿捏?
起复一个旧的钦天监监正。
这些年他早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老道士!整天装神弄鬼,无关痛痒。
最重要的,是杨思俭和周文清的任命。
“东南沿海?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霍明光在值房里听到心腹汇报,不禁嗤笑一声,“陛下倒是念旧,急着给从龙功臣塞好处。也罢,毕竟是为他家破人亡丶坚守至今的忠仆,给个富庶地方的官职享享清福,也是应当。”
他抿了口茶,对幕僚道:“东南那边,除了水师防防不成气候的海盗,护航一下商船,还有什麽?倭患已平多年,真正的权力核心丶赋税重地丶边关大军,都在我们手里。把两个心腹放到那无关紧要的闲散之地,换得北疆实权和朝堂安稳,这位新陛下,倒是个会做买卖的。看来,他心思确实都扑在接回儿子和……後宫那位身上了。”
这番论调很快成为霍党内部的共识。
他们自动将新帝的举动解读为一种“交换”和“妥协”——用东南的“虚位”换取霍家对皇位的支持,并安抚自己那点可怜的旧部。他们甚至带着一丝优越感,怜悯地看着杨思俭和周文清欢天喜地丶感恩戴德地准备离京赴任。
“到底是小门小户出身,眼皮子浅,一个总督虚名就打发了。”有人如是讥讽。
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那片广袤的丶被他们视为边陲蛮荒丶仅有“水师防防海盗”的海洋,以及海洋背後所连接的巨大贸易网络和可能存在的力量,在新帝的心中,究竟占据着何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卫烬站在宫阙的高处,远眺东南方向,嘴角噙着一丝冰冷的笑意。
“爹,我们想去东南参加水师。”沈星和沈辰再一次提出要求。
“去咱家你娘的集训和考核,”沈厌笑着摸了摸两个少年的头,“通过了,就送你们去找杨爷爷。”
“爹说话算数。”
“朕,一言九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