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破帷毛亮 > 第54章 纸鸢飞不过宫墙(第2页)

第54章 纸鸢飞不过宫墙(第2页)

沈砚之放下手中的朱笔,召来了礼部尚书。

他将一份密报推过去,声音听不出喜怒:“若民间皆行‘讲仪’,国子监讲经却无此礼,何以服众?”

礼部尚书早已是冷汗涔涔,他战战兢兢地答道:“陛下,臣以为……可仿其形,而去其魂。我等亦可在国子监设燃烛之礼,以示皇恩浩荡,顺应民心。但其核心,如‘提名讲士’、‘共信于民’这两节,关乎传承与道统,万不可取。”

“仿其形,去其魂?”沈砚之重复了一遍,嘴角泛起一丝冷峭的笑意。

他将那份尚书连夜赶制出的《官学讲仪草案》拿在手中,只翻了一页便扔回案上,草案中果然只留下了燃烛、正坐等无关痛痒的仪节,删去了最关键的提名与共信。

他没有批准,只是抬眼看着惶恐不安的礼部尚书,一字一顿地问:“去魂之仪,是礼,还是尸?”

尚书当即跪倒在地,噤若寒蝉,殿内烛火随风轻颤,投下他蜷缩的影,如一只被钉在墙上的蝶。

消息很快传到了林昭然的耳中。

她听完韩霁的回报,出一声低低的冷笑:“他们学得去形,却承不起这其中的神。”她略一沉吟,

这道命令看似简单,却是一记最狠的耳光。

它无声地宣告:我们与你们,不一样。

随即,她又对侍立一旁的阿鹞吩咐道:“放出‘错时鸢’。”

夜幕降临,数十只特制的风筝,尾巴上拖着长长的布条,借着晚风,悄无声息地飘入了高墙耸立的内城。

布条上用最简单的墨写着一行大字:“官仪无名,民仪有心。”这些风筝像幽灵一样掠过一间间贵邸的屋顶,最终有的挂在树梢,有的落入庭院。

程知微回到家中时,竟在自家院里的海棠树下拾到了一张被风吹落的纸条。

那并非风筝上的布条,而是一张学童用的练习纸,上面的字迹稚嫩却一笔一划写得格外工整,内容正是那句“官仪无名,民仪有心”。

他一眼就认出,这竟是自己七岁幼子的笔迹。

那一刻,程知微心中百感交集

孙奉奉命彻查“错时鸢”的来源,却一无所获。

他只能将城中百姓的议论汇总,如实禀报给沈砚之。

“陛下,城中百姓都在说……”孙奉的声音有些干涩,“说官家燃烛,如行尸走肉;他们燃烛,如活人点灯。”

沈砚之久久没有说话,大殿内一片死寂。

他挥退了孙奉,独自一人在烛下默然。

他从一叠文书中,抽出一本薄薄的《讲士名册》,上面记录着林昭然麾下九位核心讲士的姓名与专长。

他提起笔,饱蘸浓墨,在第九人之后,添上了第十个名字:韩霁。

而后,他在韩霁的名字旁,写下六个字的批注:静水流深,已至堂下。

做完这一切,他似乎仍觉心中烦闷,索性命孙奉取来了民间“共燃烛”仪式的录影图稿。

那是他派人暗中绘制的。

烛光映照在雪白的纸上,他看到百姓们跪地高举烛火,老人与孩童相互扶持,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庄严而炽热的光芒。

他忽然觉得喉间一阵紧。

那画面,那神情,竟与他遥远的幼年记忆里,在家乡简陋的乡塾中祭拜先师孔圣的那个夜晚,分毫不差。

同样的虔诚,同样自肺腑,同样相信自己手中的微光能照亮前路。

他闭上眼,良久,才从齿缝间挤出一句低语,像是在问自己,也像是在问这空旷的大殿:“若礼不能生光,留它何用?”

窗外,一只迷途的“错时鸢”挣脱了风的束缚,一头撞在冰冷的宫墙上,悄无声息地坠入墙角的积雪之中。

它没有燃烧,也没有破碎,就像一封永远无法寄达的信。

寝室中,林昭然在连日的操劳后,终于有了一丝喘息之机。

她靠在软枕上,感觉那股盘踞在肺腑间许久的燥咳之意,竟奇迹般地消退了许多。

身体的疲惫换来了精神上的某种胜利,让她得以安睡。

然而,安睡并不意味着平静。

这些日子,每当她沉入梦境,那片熟悉的、挥之不去的迷雾便会准时降临。

只是雾气似乎比以往淡了些,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极淡的墨香,似曾相识,又难以捕捉。

在迷雾深处,那个青衫女子的身影,也变得愈清晰。

她能看见她执笔的姿势,指尖微颤,笔锋如游龙走蛇;看见她手腕上那串素雅的菩提子,每一粒都泛着温润的微光;甚至能隐约看见她低垂的、专注的侧脸,睫毛在烛火下投下一小片阴影,像某种古老的符文。

她是谁?她为何总在我的梦里?

林昭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心悸,仿佛有根无形的丝线,正从梦境深处缓缓拉向现实。

她有一种强烈的预感,随着这场风波的尘埃落定,随着自己身体的些微好转,某种更深层、更本质的谜底,即将揭晓。

她不知道那是什么。

喜欢破帷请大家收藏:dududu破帷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