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破帷毛亮 > 第68章 碑底藏声(第2页)

第68章 碑底藏声(第2页)

同一时刻,政事堂的烛火被夜风吹得摇晃。

沈砚之放下茶盏,听着户部侍郎王景年拍案:“妖言惑众!定是林昭然那竖子搞的鬼!”

“可查过声从何来?”他问。

下的孙奉上前一步:“程知微巡查时录了拓印,说是碑底空心砖所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沈砚之展开拓印,瘦硬的字迹在烛火下泛着暖光。

“学不分男女”“师道重于官阶”,这些话他在《民议辑录》里见过,原以为是野民胡诌,此刻看字迹工整,竟合《礼记·学记》本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说的何尝不是‘有教无类’?”

“前朝贞和年间,太学石碑雨后裂纹,声如诵经。”孙奉低声道,“先帝命录其声,成《石经补义》,后来天下传习。”

沈砚之的指尖停在“师道重于官阶”那句上。

他想起昨日在御书房,小皇帝翻着《童蒙新义》笑:“原来‘礼’不是板着脸的,是教人造福百姓的。”当时他只觉荒诞,此刻却忽然明白——礼是墙,还是路,全看墙里墙外的人怎么想。

“去西市。”他起身取了鹤氅,“看看那块碑。”

孙奉应了,转身时袖中拓印滑落半角。

林昭然站在政事堂外的影壁后,望着那抹墨色,心跳如擂鼓——她早知程知微的《飞言录》会到沈砚之手里,却没料到会这么快。

夜风掀起她的鬓,她望着沈砚之的车驾消失在街角,摸了摸腰间的空心砖。

砖壁上“破帷”二字,是她昨夜新刻的——沈砚之要查碑基,那就查吧。

等他看到砖里的字,就会明白:这碑不是墙,是种子。

而种子,是压不住的。

林昭然立在茶棚后檐下,指尖还留着方才捏过空心砖的粗糙触感。

她望着韩霁的背影消失在西市巷口,耳中还回响着自己方才说的话:“去寻守拙,就说《乡学源流考》要另录一卷,佛龛暗格的机关该擦了。”

韩霁走得极快,棉袍下摆带起的风卷着几片梧桐叶,擦过她脚边。

她知道他此刻该是怎样的神情——眉峰微拧,眼底燃着暗火,像从前传递紧急书帖时那样,连呼吸都要屏住三分。

这是她最熟悉的韩霁,沉默如石,落子如雷。

守拙的声音从茶棚另一侧传来。

老和尚穿件洗得白的灰布僧衣,手里托着个漆木匣,匣盖边缘还沾着香灰。

他的眼睛像两口深潭,三十年来西市的风雨都沉在里头,此刻却泛着些微涟漪——是方才她递去的纸条在潭底搅起了波。

“《源流考》誊好了。”守拙将木匣推过来,指节因常年握笔而有些变形,“暗格里的旧卷该换了,您附的纸条……”他顿了顿,枯瘦的手指轻轻抚过匣上的铜锁,“‘承古制’三字,倒让老衲想起贞和年间的乡约碑。当年那碑倒在破庙后墙根,砖缝里还嵌着半枚‘有教’残章。”

林昭然接过木匣,指尖触到匣底凸起的暗扣——这是守拙亲手凿的机关,三十年来只开过三次。

第一次是她初入西市,第二次是“补遗讲”开馆那日,第三次……该是沈砚之的车驾碾过西市青石板的今夜了。

“韩霁会散布风声。”她低声道,“说这碑基是前朝旧址,民声未绝。您且看,明早西市茶摊的茶博士该怎么说。”

守拙合十,袈裟下的手腕露出半截疤痕——那是当年护着前朝遗卷被火燎的。

“老衲守的不是佛,是火。”他说,声音轻得像庙檐的铜铃,“您要这火从碑底烧到朝堂,老衲便替您看住火种。”

林昭然望着他转身往破庙去,僧鞋踏过青石板的声音一下下叩在她心上。

她摸了摸腰间的空心砖,砖上“破帷”二字硌得皮肤疼——这是她昨夜在油灯下刻的,刻到“帷”字最后一竖时,针尖戳破了指腹,血珠渗进砖纹里,倒像是天生的朱砂印。

三日后的晌午,西市的日头毒得很。

林昭然蹲在补遗讲的院角,看几个小女娃用树枝在泥地上画“女”字——这是今早新课的内容。

忽然,院外传来嘈杂的脚步声,夹杂着差役的吆喝:“礼部程大人查案,闲杂人等退开!”

她猛地站起身,青布直裰下摆沾了泥点。

透过院墙上的漏窗,她看见程知微穿着半旧的皂色官服,腰间挂着铜印,正站在心典碑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