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深吸一口气,寒气灌进肺里,刺得肺叶疼,却让脑子突然清明了。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她的声音细弱,像片落在雪地上的叶子,几乎被风卷走,“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
秦九的独臂垂了垂,原本要走的脚步顿住。
老周头的炊饼“啪”地掉在地上,他也不捡,仰头望着小姑娘,皱纹里还沾着雪水,像沟壑里未化的冰。
当柳明漪讲到“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时,后排突然传来抽噎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儿瘫床三年。”老妇扶着墙站起来,声音沙哑,“大夫说他是废人,街坊见了绕着走……可小娘子你说,他‘有所养’?”她踉跄着往前挪了两步,抓住柳明漪的衣袖,指尖冰凉却有力,“我记着你说的每一句,等我儿能听见了,我念给他听,好不好?”
柳明漪的手抖得厉害,却轻轻覆住老妇的手背。
那手粗糙、龟裂,却温热,像一块捂热的石头。
她望着对方眼里的泪,忽然想起林昭然握着她手腕时的温度——那不是单纯的暖,而是一种沉甸甸的托举,像有人在黑暗中递来一根火柴。
“好。”她吸了吸鼻子,声音却稳了,“等您能听见了,我们一起念。”
米行的小屋里,林昭然闭着眼。
韩霁的复述声像根线,牵着她的思绪飘到破庙。
她能清晰地感知到——不是用耳朵,而是用某种更幽深的、藏在骨髓里的知觉——那些字句正像春芽顶开冻土般,扎进听者的心里。
金线不再是她一人手中的丝,而是无数根,在柳明漪的讲述里震颤,在老妇的哽咽里缠绕,在秦九未走的脚步里延伸。
她摸出枕下的《残稿》,蘸了冷墨在页边写道:“教育之真义,不在师授,而在心启。”墨迹未干,韩霁突然压低声音:“先生,崔大人那边……今日礼部递了告假条,说是旧疾复,闭门谢客。”
林昭然的笔顿住。
她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想起三日前密报里,沈砚之望着宫梅说的那句话。
雪还在下,但有些东西,已经在雪底下了芽。
林昭然的指尖还停在《残稿》的墨迹上,冷墨渗进指腹的纹路里,像根细针扎着。
韩霁的声音从门边挤进来,带着腊月里特有的清冽:“先生,崔大人那边……今日卯时,他的书童往米行送了半筐冬笋。”
她抬眼时,正看见韩霁喉结动了动。
这个总把情绪藏在炭灰里的寒门监生,此刻眉峰微微挑着,袖口还沾着星点墨渍——定是刚替柳明漪誊抄完新讲稿。
“书童说,崔大人晨起咳得厉害,却非要亲自挑了最嫩的笋尖。”韩霁摸出块叠得方整的素笺,“这是随笋来的,没留名。”
林昭然展开纸页,入目是行瘦劲的小楷:“往岁雪夜,某执《禁学令》踏雪封塾;今岁雪夜,某闻破庙书声,始知雪下有春。”墨迹在“春”字上洇开个小团,像滴未干的泪。
她突然想起三日前密报里,崔恪站在礼部廊下,望着被雪压弯的老梅,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廊柱——那柱上还留着去年他亲自贴的“私学禁开”封条。
“去查查崔大人这两日做了什么。”她将素笺压在《残稿》下,声音轻得像怕惊碎什么,“尤其是……他案头的文书。”
韩霁应了声,转身时靴底蹭过青石板,出细碎的响。
林昭然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门帘后,忽然听见窗外传来卖饴糖的梆子声。
那声音穿过积雪的街道,撞在米行的旧砖墙上,竟与破庙里柳明漪的读书声重叠起来——原来有些声音,真的会在空气里生根。
第二日未时,韩霁带着寒气撞进密室。
他的斗篷上落着细雪,梢结着冰珠,却顾不得擦,从怀里掏出半片焦黑的纸角:“崔大人烧了《庶民禁学令》!更夫亲眼见他在书房守了整夜,翻出二十年前的旧档,最后把那道他亲手拟的禁令投进了炭盆。”他喉间滚动着,像有团火在烧,“更夫说,火光照着他的脸,像年轻了十岁。”
林昭然的手按在《残稿》上,能感觉到心跳透过纸张传来的震颤。
她想起初入京都时,在礼部照壁下见过那道《禁学令》——朱笔写的“女子不得执笔”五个字,笔画粗得能刮伤人。
此刻那纸角上的焦痕,正像把钝刀,一下下割着她心口的旧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