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破帷免费 > 第70章 静火燎原(第2页)

第70章 静火燎原(第2页)

“吾女阿喜,今日识得‘仁’字,归家写于掌心,笑如春阳。”

“仁”……

程知微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多年前一个寂静的夜晚,他新丧的妻子曾倚在病榻上,看着他满屋子的经史典籍,凄然一笑:“夫君,你抄了一辈子的《礼记》,可曾为我抄出一个‘爱’字?”

他当时无言以对,只觉得礼法是天,儿女情长是地。

直到此刻,那“笑如春阳”四个字,像一把淬了剧毒的尖刀,精准地刺入他心中最柔软、也最愧疚的地方。

他抄了一辈子礼,却忘了礼的根本是人,是爱,是仁。

他闭上眼,良久,方才睁开。

他没有销毁任何一册,而是将所有“灰册”尽数收入存档的木箱,在卷宗上以颤抖的笔触批注了七个字:“实录也,非妖书。”

沈砚之在政事堂看到的是程知微亲手抄录的“灰册”副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一页页翻过,面沉如水。

那些详实的细节,如女童习字、寒童代讲,都带着一种无法辩驳的真实感,仿佛不是文字,而是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他甚至能听见童声朗读的回响,闻到油灯燃烧的脂香,触到纸页上那微糙的墨粒。

他忽然停下,抬头问侍立一旁的孙奉:“程知微,可曾试图销毁原册?”

孙奉躬身道:“回相爷,不仅未曾销毁,程大人还在卷宗上加了批注。”

沈砚之“嗯”了一声,不置可否,目光重新落回纸上。

他看到其中一页,一位讲士在记录一个女童的学习心得时写道:“其执笔之姿,如执剑,笔锋所向,有万钧之势。”

执笔如执剑……沈砚之的指尖在书页上轻轻一颤,那触感竟如当年恩师握他手腕教字时的温度。

他沉吟片刻,忽然下令:“去,把我幼时恩师赵先生的遗稿取来。”

很快,一卷泛黄的文稿被呈上。

沈砚之小心翼翼地展开,将其与“灰册”抄本中那位讲士的笔迹仔细比对。

墨迹虽有不同,但风骨神韵,尤其是几个字的撇捺转折,竟有七八分相似!

他再看那讲士的姓名籍贯,心中猛地一沉——那人,正是他恩师同乡的后人。

他以为自己扑灭的是一场野火,却原来,那火种一直埋在自己最敬重的师门传承之中。

他缓缓闭上眼睛,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无人能懂的疲惫与茫然:“原来……火,一直没灭。”

与此同时,林昭然正在做第二步布置。

她命守拙将所有的“灰册”原件,小心翼翼地藏入城西一座破庙的地窖深处。

那里阴冷潮湿,泥土气息混着陈年木料的霉味扑面而来,指尖触壁,湿滑如苔。

“这只是根。”她对守拙说,“根要深藏,枝叶却要迎风而长。”

她早已命人抄录了三本副本,连同三包用“典砖”碾碎的粉末,分别交给了三路人马:一个常年往返南北的商旅,一个奔走于官道的驿夫,还有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侣。

“告诉他们,将此物分别带往洛阳、扬州、成都。”她叮嘱道,“不必特意宣扬,只需在与同道中人谈经论学时,将书册与这包灰烬一并赠予。就说,此灰来自京城火照之夜,若有心,种之可生新学。”

而后,她又找到柳明漪,请她连夜赶制一批特殊的灯笼面。

灯面上不绣富贵牡丹,不绘山水楼阁,只用素线绣一盏小小的油灯,灯中一豆火苗,微弱,却坚定不移,没有一丝摇曳。

她将这图命名为“静火图”。

在每一幅“静火图”的背面,柳明漪都按照林昭然的意思,绣上了一行小字:“不争朝霞,但守长夜。”

这些灯笼被悄然分给各坊的讲士与学员,作为他们夜里讲学、归家的照明之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