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尘土的气息尚未散尽,韩霁的身影已出现在门外,脚步沉稳,却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急切。
风从廊下穿过,卷起几缕灰烬,在暮色中打着旋儿,像未写完的纸片飘向远方。
他没有立刻开口,而是先为林昭然添上了一盏温茶,瓷盖轻碰杯沿,出细微清响,茶烟袅袅升起,在昏黄灯下如薄雾游走。
指尖触到杯壁,温热透过皮肤,仿佛要把片刻的宁静,酿成足以承载重音的容器。
“主上,”他终于开口,声音里有种奇异的混合物,既是振奋,也是谨慎,“洛阳驿夫带回了第一批回音。”
林昭然抬眸,目光清澈如洗,映着灯芯跳跃的微光。
她没有问,只是静静地等着,指节轻轻搭在桌案边缘,触感是木纹的粗粝与久置生出的微凉。
“太学藏书阁,”韩霁的声音压得更低了,“我们送去的《灰册》副本,被一位老斋夫收了。他没有将其上交,而是悄悄在外室里,用灰墨誊抄。他不敢用新纸,便在旧册的字里行间补录,册子原名叫《西市讲事录》。”
这意料之外的细节,让林昭然的指尖微微一动,指甲划过木面,留下一道浅痕。
不是藏匿,不是销毁,而是补录。
将那卑微的、不被承认的讲述,悄然嫁接在官府的记录之上,如藤蔓攀附古树,无声却有力。
“扬州书院那边,动静大些。”韩霁继续道,“有几个胆大的学子,竟借着‘童蒙新义’里的话头,在夜里开了讲。他们说,这才是失传已久的‘贞和遗风’,是圣人教化未曾断绝的明证。”
贞和遗风。
这四个字像一颗石子,投入林昭然心中,激起圈圈涟漪。
她耳畔仿佛响起遥远市井的喧声,夹杂着孩童诵读的稚嫩嗓音,还有火把燃烧时噼啪作响的轻爆——那是她从未亲历,却早已在梦中听过千遍的民间讲学之声。
“最好的是成都。”韩霁的眼中终于闪烁起真正的光芒,“一位僧人收到我们夹在经文里的‘典砖’碎屑后,什么也没说,只是在讲经时,将那片碎屑小心翼翼地埋在了自己讲坛的砖石之下。而后,他对座下信众说:‘火种已入土,终有破壤之日。’”
火种入土。
林昭然的目光落回桌案上那块斑驳的典砖。
火痕在粗糙的砖面上蜿蜒,像一道道干涸的河床,又像某种古老文字的笔触。
她伸出手指,轻轻抚过那粗粝的、带着灼热记忆的表面——指尖传来微微刺痛,仿佛那火从未真正熄灭,只是蛰伏在灰烬深处,等待一次呼吸。
井栏里的火,是被人看管的,取用有度,光照有限。
可一旦火种被带出来,撒在路上,随风而去,遇枯草则燃,遇湿土则眠,遇石壁则止,遇薪柴则烈……它的生命便不再由任何人掌控。
“火不在井栏,而在道上。”她轻声说,像是在回答那位远在成都的僧人,也像是在对自己下令,“韩霁,传我的话,命各坊的讲士们,续录‘灰册’。”
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话音落下时,窗外风过檐铃,轻响如应诺。
“不限于讲学纪要,”她加重了语气,“凡女童识字、寒门子弟代师授课、邻里乡亲守望助学,诸如此类,皆可录入。只要是这火光照亮之处生的事,都给我一笔一笔记下来。史官若要删,我便多写几份,写到天下皆是副本,看他们如何删得尽!”
与此同时,远在京城的程知微,正奉命走入太学藏书阁。
暮色如墨,沿着朱雀大街缓缓铺展,两旁坊墙沉默矗立,屋檐下悬着的灯笼尚未点亮,整座城仿佛陷入一种低沉的等待。
他踏过青石阶,足音在空旷的庭院中回荡,夹杂着远处更鼓的余韵。
藏书阁内,尘埃在斜照的余光中浮游,空气里弥漫着蠹鱼啃噬纸页的细碎声响,以及陈年木架散的微酸气味。
他心怀戒备,预备着一场与顽固儒生的对峙,或是直面私藏者的惶恐。
然而,他所见的,只是一个在尘埃与蠹鱼气味中佝偻着背影的老斋夫。
老人正用一种奇异的灰墨,在一本旧册的空白处补写着什么。
笔尖划过纸面,沙沙如春蚕食叶,墨色沉而不艳,像是从灰烬中重新提炼出的语言。
册子的封面题着《西市讲事录》。
程知微一眼便认出,那灰墨的质地,与密报中所述的《灰册》如出一辙。
他本能地伸手,想将那册子直接查扣。
可就在指尖即将触及书页时,他的目光凝固了。
老斋夫的笔颤巍巍地停在一行字上:“……女七岁,解‘仁’字,曰:‘二人相扶,方可为仁。’”
那笔触稚拙,模仿着女童天真的口吻,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他耳中忽然响起沙地摩擦的轻响——那是他幼子用树枝写字的声音;鼻尖仿佛又闻到夏日庭院里槐花微腐的甜香;掌心甚至重现了孩子递来沙画时那温软的小手触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当时是如何回应的?
他忘了,只记得孩子的塾师知道后,严厉地斥责那是“村野妄言”,是对圣人经典的亵渎。
孩子眼中的光,就是那样一点点黯淡下去的,像一盏被风吹灭的灯,连烟都未曾留下。
此刻,这行字如针,刺入他多年封存的记忆。
他的手,缓缓收了回来,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袖口微微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