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破帷什么意思 > 第53章 灯熄火不灭(第2页)

第53章 灯熄火不灭(第2页)

而后,他拿起刻刀,在自己心爱的紫檀木书案一角,一笔一划,刻下了那三个问题。

刀锋切入木纹,出细微的“沙沙”声,每一道刻痕都深入心迹。

刻完最后一笔,他放下刻刀,指尖抚过那崭新的刻痕,低声自语:“若此声入朝堂,我辈……乃至礼部尚书,当真是无地自容。”

破庙之内,林昭然刚服下汤药,药气苦涩地萦绕在鼻端,舌尖还残留着一丝腥甜。

守拙和尚不知何时已站在她身后,手中捧着一卷泛黄的《影学图谱》残卷,纸页脆薄,触之如枯叶。

“林施主,贫僧在寺中故纸堆里,寻到了此物。”守拙将残卷展开,指着其中一节,“前朝有位大儒,精研影学,他曾言:民智如灯,心光映众。一灯可照百影,百影复照千心。”

林昭然的目光凝在“心光映众”四个字上,久久未动。

刹那间,她脑海中那奇妙的“心象”再度浮现——这一次,她看到的不再是飘忽的竹影,而是都城万千百姓的心头。

那三句问话,化作了三道光的轮廓,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被点亮,从一点微光,到万家灯火,最终连成一片璀璨的光海。

她豁然明了。

“灯影讲经”已经不再是一种传播教化的工具,它正在变成一种信仰的仪式。

一种根植于每个人心中,关于“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的信仰。

与此同时,相府书房内,沈砚之晨起盥漱完毕,长随孙奉恭敬地呈上一册新印的《影本》。

扉页上,依旧是那八个字:光不择屋,道不择人。

沈砚之的脸上看不出丝毫怒意,他平静地翻开书页,目光落在附录的“讲士名册”上。

名册上,依旧是那八个熟悉的名字。

“取朱笔来。”他淡淡地吩咐。

孙奉不敢怠慢,立刻取来笔墨。

沈砚之提笔蘸墨,在那八个名字之后,稳稳地添上了第九人:守拙。

而后,他在“守拙”二字旁,写下一行批注:静者藏锋,默者传道。

此僧不灭,如影随形。

当夜,沈砚之破例没有处理公务,而是独自一人,一页页地读着那本新的《影本》。

当读到西市那场演出,读到老妇携孙高声质问,众人举手应和的那一幕时,他的右手竟在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情况下,微微抬起,仿佛也要加入那片举起的手臂的森林之中,去回应那一声声的质问。

他猛然一惊,手掌僵在半空,随即缓缓放下。

数日后,林昭然将那套仪轨整理成文,命名为《讲仪六则》,通过韩霁建立的“书驿”网络,迅传遍了都城内外的每一个讲经点。

她更下了一道命令:自此月起,每逢朔望之夜,全城举行“共燃烛”之仪。

无论识字与否,无论男女老少,皆可持一烛,聚于自家附近的井栏、桥头、窑口,在同一时刻,齐诵《三问》,共燃烛火。

第一个朔月初一的夜晚,亥时正,都城东南西北七处地方,几乎在同一时间,亮点烛光。

光芒虽微弱,却在沉沉的夜色中格外醒目。

甚至在一些达官显贵的府邸后园,也有胆大的婢女,在洗衣房的角落里,偷偷燃起了一盏油灯,在心中默念那三句问话——火苗微弱地跳动,映在她湿润的眼角,像一颗不肯坠落的星。

程知微再次奉了上谕,彻查“聚众燃烛,妖言惑众”一事。

他带着一队精锐差役,直扑南坊的一处窑口。

还未走近,便看到一个烧瓷的老匠人,正带着自己的小孙子,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点燃一根蜡烛。

那孩子用手护着火苗,老匠人则口中喃喃自语:“先生说,光在人心,不怕风吹……”声音沙哑,却坚定如铁。

程知微立在原地,久久未语。

他身后的差役手按刀柄,只等他一声令下。

许久,他终于缓缓抬手,做了一个收队的手势,然后转身,一言不地离去。

回到家中,他再次打开了那本他记录时事的《飞言录》,翻到空白的末页,提笔,在摇曳的烛光下,写道:“今夜无禁,因禁之者,亦在烛光之中。”

紫宸殿深处,沈砚之负手立于窗前,遥望着远处夜空中那几处隐约可见的微光,它们如同落在黑色丝绒上的几点星屑,渺小,却顽固地亮着。

他忽然开口,声音在空旷的殿内显得有些飘忽:“孙奉,先帝临终之时,可曾问过‘谁可定规’?”

一直躬身侍立在阴影里的孙奉身子一颤,惶然摇头:“辅大人,奴才……奴才未曾听闻。”

沈砚之闭上眼睛,仿佛在对自己说话:“或许……我们都忘了,礼的最初,也是为庶民而立的。”

他转身走回书案,案上的烛火轻轻一晃,映出他手中那本“讲士名册”。

在第九个名字“守拙”之下,不知何时,已悄然浮现出第十个名字——林昭然。

夜色渐深,万籁俱寂。

当所有人都以为这场风波会随着夜的深沉而暂时平息时,韩霁却脚步匆匆地推开了林昭然的房门,脸上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兴奋与凝重。

“先生,”他压低声音,努力平复着自己的呼吸,“方才书驿传来急信,那三句问话……竟在咱们从未播过种的地方,听到了回响。”

喜欢破帷请大家收藏:dududu破帷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