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破帷什么意思 > 第92章 静火不熄(第2页)

第92章 静火不熄(第2页)

老人仿佛有所感应,将手中的静火灯递了过去。

沈砚之伸手接过,灯盏入手微凉,薄绢灯罩下,那些细碎的粉末随着他手掌的轻微晃动,光芒也随之流转变幻,竟与天光月影隐隐呼应。

他指尖能感受到那微弱的光晕,仿佛有生命般轻轻脉动。

他脑中蓦然闪过《礼记》中的一句话——道若微光,惟诚者见。

庙宇的飞檐之上,林昭然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晨风拂动她的衣袂,远处传来乌鸦的啼叫,她却只听见自己心跳的节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她看到沈砚之伸出手,将那盏灯捧入掌心的那一刻——

“守拙。”她轻声唤道。

守拙自阴影中现身,手中捧着一卷古旧的残卷。

“按我说的,取前朝‘心灯仪典’残卷中‘道在默行’一节,以灰墨写于素绢,悬于庙门。”林昭然的语不快,却字字清晰,“记住,落款只写这两个字:示道。此非迎官,乃示道。”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下方那些沉默的身影,继续下令:“传话给柳明漪,将‘静火灯’的图样简化,连夜绣入一千名女童的鞋面之上,就叫‘步步踏光’。再传话程知微,将夜光石粉的配方,混入送往北境的‘军需火药账’夹层,让戍边的军户带过去。”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冷冽的笑意:“他们禁得了京城的火,难道还能禁得住撒向天下的、光的种子吗?”

话音落下,殿内一片寂静。

片刻后,韩霁悄然走入,声音低沉却带着一丝激动:

“主上,静火灯已在城西七坊传开。有位老妪说,她那不成器的儿子昨夜从破庙回去,竟破天荒地持灯枯坐了一夜,天亮时告诉她,‘娘,我梦见自己读书了’。”

林昭然知道,这并非什么神异的迷信,而是一种被压抑了百年之后,终于找到宣泄口的集体觉醒。

那光,点燃的不是灯,是希望。

她取出最后一块“典砖”,砖内藏着的,是《明堂策》的终稿。

她将这薄如蝉翼的绢帛小心翼翼地抽出,指尖触到那微涩的质地,仿佛握住了百年的沉默。

交给守拙时,她低声道:“设法将此物缝入‘皇史宬修缮工册’的夹层之中。近日守卫查验虽严,但工匠出入频繁,尚有可乘之机。”

皇史宬,大乾王朝的皇家档案库,也是埋葬了无数真相的地方。

她抬眼望向庙外,夜幕再次降临,远处坊间已有星星点点的“静火”亮起,与天上的星辰遥相呼应。

晚风送来远处孩童的嬉语,夹杂着一句轻声的吟诵:“心燃则光在……”

她轻声说道:“他看见了光,便再也回不去黑暗了。”

沈砚之回到宫中时,天已大亮。

他没有去紫宸殿,而是直接回了御书房。

他将那盏“静火灯”置于案头,命孙奉取来了那张“空砖”的拓片。

烛火之下,拓片上那些深浅不一的灼痕,与静火灯投下的清冷光影,竟在某个特定的角度诡异地连成了一线,仿佛一簇熄灭已久的火焰,正从断裂的帷幕之后,试图重新燃起。

他凝视着那光与影的交错,许久,忽然开口问道:“前朝,可有‘心火不灭’之说?”

孙奉浑身一凛,这个问题太过诛心。

他垂,搜肠刮肚地回忆着禁书野史中的记载,谨慎地回答:“回陛下,贞和末年,有儒臣因直言获罪,受火刑于市。据说,其人临终前有遗言传世:‘火可焚身,不可焚问;光可遮眼,不可遮心。’”

火可焚身,不可焚问。光可遮眼,不可遮心。

沈砚之缓缓闭上双眼,那百人静坐的画面,那幽幽的灯光,那八字谶言,与这句遗言交织在一起,在他脑海中轰然炸响。

良久,他睁开眼,眼中已是一片深不见底的平静。

“取《春讲纪要》正本,”他一字一顿地命令道,“朕要亲阅每一页。”

数个时辰后,破庙之内,烛火尚未熄灭。

林昭然正听着韩霁的回报,窗外夜风轻拂,檐角铜铃出细微的叮当声。

“主上,工册已随工匠送入皇史宬……但今晨东廊突异动,守卫封锁了三重门,说夜里有人看见——库中泛起青光,如鬼火游走。”

林昭然眸光一凝。

静火,竟提前亮在了禁地?

喜欢破帷请大家收藏:dududu破帷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