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破帷什么意思 > 第94章 铃藏墙中(第1页)

第94章 铃藏墙中(第1页)

韩霁的身影如一缕青烟,融入破庙昏暗的光线中,带来的消息却似惊雷,在林昭然心头炸响。

“讲学铃已随建材入皇史宬东墙,三日后封砖。”

三日。

林昭然的指尖在粗糙的木桌上轻轻划过,指腹传来木刺刮擦的微痛,仿佛在丈量那堵即将耸立的高墙。

窗外风穿隙而入,吹动烛火,光影在她冷白的脸上跳动,如同思绪的波澜。

她能想象到那枚青铜小铃的模样——铜身泛着幽绿的包浆,铃舌静垂,曾承载着国子监无数士子的激辩与叩问,清越之声如裂帛穿云。

如今却要被禁锢在帝国最森严的档案库围墙之内,陷入永恒的沉寂,连风也无法触碰它。

直到百年之后,墙体倾颓,修缮的工匠才可能在瓦砾中现这被遗忘的绝响。

那时,铃身已被苔藓覆盖,铃舌锈死,唯余一个沉默的轮廓,像一句未说完的话。

他们以为,封住的是一枚铃,是一个物件。

林昭然眼中没有丝毫沮丧,反而燃起一簇沉静的火焰,映在瞳底,如暗夜中的星火。

她抬眸,望向一旁默立的守拙,声音清冷而坚定,像冬夜檐下坠落的冰棱:“守拙,去取前朝‘藏经砖’的制法来。”

守拙微微一怔,随即领悟。

他记得小姐曾在南诏古寺废墟中带回一本残卷《南诏窑志》,其上墨迹斑驳,却赫然记有“以药汁书经,火炼成砖,雨润则显”之法。

那夜她灯下细读,指尖抚过字痕,低语:“此术可藏千言于一砖。”

所谓“藏经砖”,是前朝高僧为避佛祸,将经文以特殊墨汁书于砖坯之上,经窑火烧制,字迹隐没,与常砖无异。

然若以特定草药浸泡,或遇连绵阴雨,经文便会缓缓浮现,如魂归形。

这是一种近乎失传的秘术,是绝境中为信念留存火种的智慧。

“小姐的意思是……”

“他们要封,我们便让他们封得更‘彻底’些。”林昭然的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唇边霜气微凝,“用特制的黏土,按照‘藏经砖’的法子,重制铃座。铃铛就嵌在这砖座里,一同砌进墙中。在砖面上,留下‘破帷之问’四字。”

守拙的呼吸骤然一紧,喉结滚动,仿佛吞下了一块寒冰。他明白了。

这四个字,在干燥时将与砖石融为一体,毫无痕迹。

可一旦江南的梅雨季来临,雨水浸润墙体,那深藏的问句便会如鬼魅般,在皇史宬的东墙上显现——墨色由淡转浓,字迹自砖缝中渗出,像血,像泪,拷问每一个路过的人。

“是。”守拙躬身领命,眼中满是敬畏与激动,衣袖拂过地面,出沙沙轻响,“属下这就去办。”

林昭然目送他离去,目光重新落回窗外那片灰蒙蒙的天空。

雨意未至,空气却已潮湿,黏在皮肤上,带着铁锈般的气息。

她轻声自语,像是在对一个看不见的对手宣告:“你们封的是墙,我们种的是树——根在宫中,叶在百年后。”

消息如水银泻地,迅流淌至京城的各个角落。

韩霁离开破庙后,并未直接返回,而是将一枚刻着暗记的铜牌投入城南一只乌鸦脚环——这是程知微布在京畿的情报网节点。

程知微在吏部值房内听到“铃藏墙中”的最终处置方案时,手中端着的茶盏稳如磐石,指尖却微微颤。

茶汤轻晃,倒映着他冷峻的眉眼。

他心中已掀起滔天巨浪。

一旦封墙,再无转圜余地。

但他程知微,最擅长的便是在死局中寻找生路。

工部因皇史宬修缮之事屡受申饬,早已是惊弓之鸟,最怕的便是“工期延误”。

程知微便抓住了这份紧张。

他不动声色,只在吏部同僚闲谈时,状似无意地叹了口气:“听闻皇史宬那边出了点岔子,几个工匠手脚不干净,私藏了些犯禁的册子,工期怕是又要稽查延误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

“私藏禁物”四个字,足以让任何一个官员的神经绷紧。

消息很快传到了都察院。

程知微则趁着夜色,未亲自夹带,而是贿赂一名抄录小吏,授意其在誊写“工期稽查簿”时,故意将《飞言录》中“天下之大,何以禁声?”一句混入材料清单。

字迹与公文无异,墨色深浅一致,唯有细察才觉违和。

官方的调查,比他预想的来得更快,也更猛烈。

为了撇清干系,证明工期延误与己无关,工部与都察院的官吏对皇史宬的工匠、物料进行了近乎疯狂的盘查。

而那本夹着异文的稽查簿,就在这无数次的翻阅、传抄、核对中,让那振聋聩的文字,经由官员之手,以一种最荒诞、也最安全的方式,传遍了整个官僚体系。

程知微站在吏部高高的台阶上,望着远处皇宫的方向,夜风拂面,带着凉意。

他嘴角噙着一丝冷笑,像刀锋划过冰面。

他低声呢喃,仿佛在对空中的风说:“你们越查,这铃就越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