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破帷和巾帼混音 > 第58章 明堂前的台阶(第2页)

第58章 明堂前的台阶(第2页)

沈砚之刚用过早膳,长孙沈奉便呈上了最新的邸报和密报。

“祖父,城中九坊皆已设下‘登堂台’,百姓趋之若鹜,逐级而听,自称‘步步向明堂’,民心……民心已然被煽动。”

沈砚之接过密报,脸上没有丝毫怒意,平静得如一潭深水。

他将密报放在一旁,反而让沈奉取来了那本他亲自审定的“讲士名册”。

名册上,是十三个被他认为最具威胁的讲士姓名与背景。

他凝视着名单末尾的空白处,沉吟片刻,提起朱笔,写下了第十四个名字:秦九。

沈奉一愣:“秦九?此人是西市最有名的石匠,并非讲士,为何……”

沈砚之没有回答,只是在“秦九”二字旁,用朱笔写下一行小字旁批:“匠人抬阶,非为登高,乃为平路。”

写罢,他放下笔,目光落在书案上那份尚未定稿的《准学章程》草案上。

这本由他呕心沥血制定的礼法章程,本是用来匡正天下学风,将所有学问纳入朝廷管辖的利器。

可此刻,他忽然觉得手中那支代表着无上权柄的朱笔,竟有千钧之重。

若百姓已用自己的脚步,自筑台阶,他这纸上的礼法,这笔下的规矩,又能拦得住他们几级?

消息如雪片般汇入林昭然手中。

程知微的按兵不动,沈砚之的按而不,以及街头巷尾那句“步步向明堂”的童谣,都昭示着,“九台”已成燎原之势,化作了民心所向。

时机已到。

她命守拙从箱底取出那本师父留下的《遗学阁》残卷,就着昏黄的烛火,亲自拟定了一份《登堂仪》。

仪轨很简单:凡走遍九台,听遍九讲者,可在每月朔望之夜,自携烛火,聚于皇城承天门外。

无需言语,无需口号,只需面朝明堂方向,齐声诵读《遗学阁》开篇之《三问》——问天,问地,问本心。

此仪,称“心登明堂”。

第一个朔望之夜来临。

夜幕低垂,上京城却亮如白昼。

没有官府的组织,没有豪族的号召,成千上万的百姓,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走出。

他们手中,或提着一盏简陋的纸灯笼,烛光在风中摇曳,映得脸上光影浮动;或擎着一支微弱的蜡烛,指尖能感受到那微小火苗的温热。

他们默默无言,汇成一股股光的溪流,最终在皇城之外,汇聚成一条奔腾的烛火长河。

九处讲台的光辉,如同星辰在人间倒影,连成一线,直指那座在夜色中沉默如巨兽的宫门。

程知微接到了他为官以来最严厉的命令:彻查“聚众逼宫”一案,若有反状,格杀勿论。

他手握令箭,带着一队精锐甲士,赶至承天门外。

可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无法拔出腰间的佩刀。

没有喧哗,没有兵器,甚至没有一句慷慨激昂的陈词。

只有一片肃穆的烛海。

他看到那个名叫秦九的老石匠,领着自己年幼的孙子,跪在人群的最前方,高高举起手中的蜡烛。

那张被风霜刻满沟壑的脸上,满是敬畏与希冀。

老匠人没有看他,只是望着远处黑暗中的明堂,口中喃喃自语,声音微弱却清晰地传入程知微耳中:

“先生说,心到了,门就开了。”

程知微久久伫立,风吹得他官袍猎猎作响,烛光在他眼中跳动如泪。

最终,他缓缓收回了高举的令箭,对身后屏息待命的差役,只说了一个字:“退。”

回到空无一人的府邸,他再次取出那本《飞言录》,翻至末页,在那句“乃登阶之响”后,提笔续写:

“今禁者,非人,乃人心所向之路。”

同一片夜空下,紫宸殿内,万籁俱寂。

沈砚之独自立于窗前,并未掌灯。

他望见远处那片涌向明堂的灯火如潮,亮得刺眼,仿佛要将这千年的宫墙都融化。

他缓缓闭上双眼,低声自语,像是在问自己,又像是在问这片他守护了一生的江山。

“若台阶已成……我守的,究竟是门,还是墓?”

风过无声,殿外广场上,那条由无数烛火汇成的光河,开始缓缓移动。

光影投射在承天门前的汉白玉广场上,竟也拉伸出九级清晰可见的、由光构成的台阶。

喜欢破帷请大家收藏:dududu破帷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