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破帷和巾帼混音 > 第73章 灯下无影(第2页)

第73章 灯下无影(第2页)

他走到案前,取出那本只有自己能看的《飞言录》,想要记录下今日的见闻与心绪。

可当他提起笔时,手腕却控制不住地微微颤抖,笔杆在指间滑动,墨汁在笔尖凝聚,迟迟未能落下,像一颗悬而未决的心。

许久,他才深吸一口气,一笔一画地写道:“今持灯者,影在后;不持灯者,影在心——我日日掌灯抄律,却照不见己心之暗。”

政事堂内,灯火通明。

沈砚之听着孙奉的回报,面色无波,指尖轻叩紫檀桌面,出极规律的“笃、笃”声,像夜漏滴水。

“……城中十二坊,皆有讲士赠灯,专赠各级官府的吏役、仆从。言辞谦卑,并无出格之举。只是那句‘持灯照心’,已在吏员间传开。”孙奉顿了顿,又道,“几位世家子弟颇为光火,在府里斥责此举为‘妖言蛊惑吏役’,意图动摇官府根基。”

沈砚之修长的手指轻轻叩击着桌面,仿佛在敲打着某种无形的节拍。

他没有理会那些世家子弟的愤怒,那不过是色厉内荏的叫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沉默了片刻,忽然道:“孙奉,去取一盏那‘静火图’灯笼来。”

孙奉一愣,但很快便领命而去。

不多时,一盏与程知微家中别无二致的灯笼被呈了上来。

它被置于紫檀木的宽大书案上,那小小的火苗在奢华的政事堂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微弱得仿佛随时会熄灭,却固执地燃烧着。

沈砚之的目光落在灯笼映照的墙壁上,那里果然没有影子。

他看得久了,忽然开口问道:“前朝典籍中,可有‘持灯无影’的典故或比喻?”

孙奉侍立在旁,早已思忖过,闻言立刻回道:“回相爷,前朝贞和年间,一位儒臣曾上疏言:‘君子持义如持灯,影随身去,心前自明。’其意为,君子将道义举在身前,自身的影子便会落在身后,前路自然光明磊落。”

沈砚之凝视着那豆点大的灯火,低声自语,像是在问孙奉,又像是在问自己:“若灯在手,影在后……那我这些年,究竟是在为天下照亮前路,还是用自己的影子,遮蔽了别人的路?”

孙奉垂,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清晰:“相爷,光若不向前,便是挡道。”

这一夜,京城的灯火似乎比往日更久。

林昭然知道,“赠灯”之事,此刻必然已传遍了官场,甚至传进了那座最森严的宫城。

她唤来守拙,取出一卷尚未装订的《礼失求诸野》书稿,翻至最后一页,指着末尾的一行字道:“将这句抄录下来。”

那一行字是:“礼者,非以束人,乃以明心。”

守拙依言研墨,用工整的楷书将此句誊抄在一张素白的宣纸上。

墨香淡淡,随夜风轻散。

林昭然又取来一块新烧制的“典砖”,这种砖内里中空,本是用来藏匿珍本典籍以避战火或禁令的。

指尖抚过砖面,粗粝温厚,带着窑火的余温。

她将写好字的纸条小心卷好,塞入典砖的夹层中封好。

“明日一早,你将此砖托一位信得过的老僧,带往太学,就说是一位故人所赠。再附上一句话:灯可灭,心光不熄。”

“是。”守拙应道。

“明漪呢?”

“柳姑娘正在后院赶制您吩咐的绣品。”

林昭然走到后院,柳明漪正带着几个绣娘在灯下飞针走线。

丝线穿过绸面,出极细微的“嘶嘶”声,如春蚕食叶。

她们绣的不是花鸟,而是一幅“无影图”——画面极为简洁,只有一个模糊的人影,高举一盏灯笼前行,他的影子被长长地拖在身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