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破帷不良人 > 第67章 根在人心(第3页)

第67章 根在人心(第3页)

他忽然睁开眼,看向窗外沉沉的夜色,问了一个让孙奉惊愕不已的问题:“朕若开女学,天下会如何?”

孙奉浑身一凛良久,沈砚之一言不地回到案前,拿起那本被孙奉一同呈上的《童蒙新义》,在批注页上,用朱笔写下了一行字:“此书野而理真,乱而道正——恐难容于今世,或可启于后世。”

他将书递还给孙奉,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找个地方封存起来,不毁,亦不传。”

消息很快传回林昭然耳中。

当她得知沈砚之没有销毁《童蒙新义》,只是将其封存时,嘴角逸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犹豫,便是最大的破绽。

她立刻召来韩霁。

“时机已到,我们的‘三立’,不能只困于京城。”她指着墙上的舆图,手指从京城划向江南富庶之地,“以商旅、驿夫、僧侣为线,将‘心典图’、‘典砖’和新印的《童蒙新义》带出去。京城是风暴眼,我们要让风暴从外围卷起。”

她又取出一幅刚绣好的丝帕,上面是几个女童用稚嫩的针脚绣出的四个字:根在人心。

丝线微凸,指尖抚过,有细微的刺感。

“把这个分给各坊的讲士们,告诉他们,官府可以夺走我们的书,可以查封我们的讲堂,但夺不走这颗心。官可夺印,不可夺心。”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程知微刚刚写完当日的《飞言录》,将所见所闻尽数录下,正待掷笔,却听到了极轻的叩门声,三下,短促而谨慎。

开门一看,竟是孙奉。

孙奉没有多言,将那本《乡学源流考》还给了他,同时递过来另一件东西——一张薄薄的笺纸。

程知微展开一看,心头巨震,上面是沈砚之亲笔所书,字迹瘦硬,力透纸背:“民立之典,胜于官颁之律。”

“他看完书后,写下这个,没有烧,也没有藏,就放在案头。”孙奉的声音压得极低,仿佛怕惊动了夜色,“他只问了我一句:‘若民心为典,我何以为官?’”

程知微紧紧握着那张笺纸,纸张的棱角硌着他的掌心,微微痛。

沈砚之的痛苦、挣扎与自问,尽在其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良久,他郑重地将这张笺纸夹入《飞言录》中,放进书箱的最底层,如同藏下了一颗足以燎原的火种。

西市的井栏边,新立的“心典碑”前,人流不息。

那块由三位女童按下的手印石碑,已经成了京城一道奇特的风景。

林昭然混在人群中,看着百姓们或默然伫立,或献上野花,或点燃蜡烛,烛光在夜风中摇曳,映出一张张虔诚的脸。

一个刚识字的女童,正踮着脚,用小手一遍遍轻抚着那三个小小的手印,指尖传来石面的微凉与凹凸,眼神里满是好奇与珍重。

林昭然没有说话,她从随身的布袋里,取出一块新烧好的“典砖”,悄然放在了石碑的底座。

砖石上的余温尚未完全散尽,映着她的眸光,亮如星炬。

与此同时,紫宸殿内,沈砚之独坐于空旷的大殿。

他手中也握着一块一模一样的“典砖”,粗糙的质感与他掌心的官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玉玺光滑冰冷,棱角分明,却仿佛隔了一层寒霜。

窗外,一阵夜风吹过,将他案上的《前朝礼典》吹得哗哗作响,书页翻飞,如同一只只扑向烛火的飞蛾。

他忽然觉得指间的玉玺冰冷刺骨。

抬起头,他望向窗外那轮清冷的明月,低声自语,声音轻得仿佛会被风吹散:“若根在人心……我守的,究竟是礼,还是墙?”

月光如水,洒满京城。

西市那块石碑的影子,在地上拉得长长的,像一条深扎入土地的根,在无人察觉的暗夜里,正无声地、坚韧地,向着四面八方蔓延开去。

喜欢破帷请大家收藏:dududu破帷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