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大清开局我是恭亲王 > 第87章 护理坊出专业期刊(第2页)

第87章 护理坊出专业期刊(第2页)

地方调研团的供稿也有波折。西北调研团的钱贵,是个武将出身的医护兵,写“凉州军营护理”时,全是“绑得牢、好得快”这样的短句,没细节。江兰写信问他:“钱贵,你说用羊毛布包扎,羊毛布怎么处理?绑的时候怎么适应关节活动?”钱贵回信详细说:“羊毛布要煮软,剪成长条,关节处交叉绑,比直线绑牢,还能弯腿……”江兰把这些补充进去,文章立刻就实了。

太医院的供稿则要“接地气”。周院判一开始写的“风湿护理”,用了“痹症”“经络”等术语,江兰跟他商量:“周院判,百姓不懂‘痹症’,不如说‘老人类风湿,关节疼’;‘经络’不如说‘关节周围’,这样大家都能懂。”周院判笑着改了:“还是江诰命考虑得周全,医书要能帮到百姓,才是好书。”

组稿结束时,筹备组共收到篇稿子,经过筛选,刊选了篇——研究新得篇、临床手记篇、地方实践篇、你问我答篇,满满当当o页,还配了幅插图。

组稿结束后,印刷环节提上日程。印刷那天,江兰特意去了内务府印刷厂。张师傅正指挥工匠们排版,竹纸铺在案上,红色油墨标着重点,插图用黑色油墨印得清晰——“手指包扎图”里,木棍的粗细、布条的缠绕方向都一目了然;“草药储存图”里,陶罐、石灰包的位置清清楚楚。

“江诰命,您看这页,”张师傅指着“小儿腹泻护理”的插图,“俺把米汤的量画成‘半碗’‘一碗’,还画了孩子喝米汤的样子,百姓一看就懂。”江兰点头:“张师傅费心了,这样真好。”

五天后,刊《护理学报》印好了。封面是石青色的,上面印着“护理学报雍正四年春刊”,还有一行小字“宫廷护理坊主办太医院协编”。翻开第一页,是江兰写的《刊词》,用大白话说:“俺们办这学报,是想把好的护理法子传给更多人,让百姓少生病、好得快,让护理的丫头们都能学本事。往后大家有好法子、好经验,都可以写给俺们,咱们一起把护理做得更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行那天,护理坊门口摆了张桌子,春桃和江丫蛋负责刊。京城护理所的护理员们早早来了,吴丫头拿到学报,翻到自己写的《老人日常护理手记》,眼泪都快掉下来:“俺也能上‘书’了!俺要拿回去给俺娘看!”

合作医馆的人也来了。仁心堂的王掌柜一下子要了o本:“俺要给医馆的伙计每人一本,还要送给来就诊的百姓,让他们也学学护理法子!”惠民堂的陈大夫翻到“小儿腹泻护理”那篇,笑着说:“这篇写得比俺之前说的还细,往后百姓来问,俺就让他们看学报!”

地方分坊的学报通过驿站送去。江南苏州的护理分坊,讲师玲儿收到学报,立刻召集当地学员:“大家快来看!这上面有‘潮湿防疮’的法子,还有咱们筹备的情况,往后咱们就能跟京城同步学护理了!”西北凉州的军营,参军拿着学报给将士们看:“江姑娘把羊毛布包扎的法子印在上面了,大家都学学,往后能更好地照顾伤兵!”

最让江兰意外的是百姓的反响。南城的张婶,儿子在漕运当工匠,她特意来护理坊要了本学报,让识字的秀才念给她听:“俺记住了‘手指骨折要分段包扎’,等俺儿子回来,俺就教他,让他注意安全。”妙峰山的李老栓,收到江兰托人送的学报,翻到“草药储存”那篇,笑着说:“这下俺知道怎么存蒲公英了,明年的草药就不怕霉了!”

刊行后,江兰让春桃收集反馈,很快现了两个小问题:

有些老人看不懂文字,插图也看不太明白;

地方分坊觉得“学报来得太慢”,想更快看到新内容。

针对第一个问题,江兰想了个办法:让护理员在护理所“读学报”——每天辰时,护理员选一篇文章,读给来就诊的老人听,边读边演示。比如读“老人类风湿护理”,就当场用生姜煮水,教老人怎么烫脚;读“草药储存”,就拿陶罐和石灰包演示。张婶听了“风湿护理”的朗读,笑着说:“这样一听一看,俺就懂了,比光看字强多了!”

针对第二个问题,江兰跟驿站商量,把学报改成“半月刊”,每月行两期,还让地方分坊“就近翻印”——比如江南分坊拿到京城的学报后,找当地的印刷厂翻印,送给周边州县的护理所,这样能节省一半时间。苏州护理分坊的学员说:“现在半个月就能看到新学报,新的护理法子能更快用上,真好!”

还有个小插曲:有个药农写信问“学报上的草药图能不能画得再像点”,江兰就让江丫蛋去妙峰山,照着新鲜的蒲公英、艾草画,下次印刷时,把草药的叶子、根须画得更细致,还标上“叶子治什么、根治什么”。药农收到新学报,笑着说:“这下俺能分清蒲公英和苦菜了,再也不会采错了!”

刊行一个月后,江兰做了“学报成效统计”,结果让人振奋:

京城护理员的实操正确率,从之前的九成五提升到九成八;

地方分坊的护理失误,比之前减少了四成;

百姓对护理知识的知晓率,从之前的六成提升到八成五;

收到的投稿,从刊的篇增加到篇,不仅有护理员、医馆,还有地方官员和药农。

太医院的周院判拿着学报,对江兰说:“这学报真是好东西!太医院的医官们现在每次会诊,都会参考上面的护理案例,连之前反对护理的王太医,都在学‘外伤护理’的法子,说‘能帮医官更好地治病’。”

胤禛也听说了学报的反响,特意召见江兰,手里拿着一本翻得有些卷边的学报——上面有他用朱笔圈的“地方实践”栏:“江兰,你这学报办得好!不仅能传护理法子,还能让朕知道各地分坊的情况,了解百姓的需求。朕打算让内务府加大印刷量,从oo本增加到ooo本,分到各州县的官府和军营,让更多人受益!”

江兰躬身谢恩:“谢皇上!这学报能有成效,离不开皇上的支持,也离不开护理员、医馆、百姓的参与。往后奴婢会把学报办得更好,让护理知识传遍全国,助力新政民生。”

离开养心殿时,江兰看着手里的学报,心里满是感慨——这本小小的期刊,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护理行业从“经验型”走向“学术型”的里程碑。以前,护理是“丫头们的手艺”,没人重视;现在,护理有了自己的专业期刊,有了系统的知识体系,能和医术并肩,为百姓服务。

回到护理坊,筹备组正在准备第二期学报。春桃拿着新的投稿,笑着说:“姑娘,这次有山东药农写‘灾后草药种植’,还有太医院写‘中医护理结合’的文章,内容比刊还丰富!”江丫蛋手里拿着新画的插图,说:“姐姐,俺这次画了‘小儿惊厥应对步骤图’,比上次更细致了,大家肯定能看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江兰接过投稿和插图,看着团队忙碌的身影,突然想起穿越前的日子——那时她在医学院图书馆,翻着厚厚的《护理学报》,梦想着自己能为护理行业做些什么。如今,在清代,她不仅实现了梦想,还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护理专业期刊,推动了一个时代的护理展。

夜幕降临时,护理坊的灯还亮着。江兰在学报的“下期预告”里,写下了“将刊登‘女子护理学堂’的教学案例”——她知道,学报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为护理行业培养人才,为新政民生输送力量。

而此刻的养心殿,胤禛正和张廷玉、李卫看第二期学报的清样。张廷玉指着“地方实践”栏,笑着说:“皇上,江兰这学报,不仅是护理的期刊,更是新政民生的‘晴雨表’——从上面能看到各地的护理情况,能知道百姓的需求,比派官员巡查还直观。”李卫也点头:“这学报让护理行业有了‘规矩’,有了‘学问’,往后女子也能凭护理本事获尊荣,这正是皇上想看到的‘不拘一格降人才’!”

胤禛看着学报上的插图和文字,眼里满是赞许。他知道,江兰创办《护理学报》,不仅是推动了护理行业的展,更是为新政民生搭建了“知识传播的桥梁”——通过这本期刊,好的护理法子能快传遍全国,百姓能更好地照顾自己,护理员能更快地成长,最终都能让新政更稳、民心更齐。

江兰站在护理坊的窗前,看着窗外的月光,心里满是坚定。她知道,创办《护理学报》只是她“卷王之路”的又一重要节点——未来,她将带着这本期刊,推动护理行业的学术交流,培养更多专业的护理人才,为胤禛的新政“固本强基”,也为自己从穿越者到时代变革者的蜕变,写下更具学术深度、更显行业引领力的一笔。而那盏亮在筹备组的灯,不仅照亮了眼前的学报清样,更照亮了这个时代护理行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光明前路。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dududu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