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大清之我是雍正 > 第17章 意外的差事(第1页)

第17章 意外的差事(第1页)

腊月初十四的晨光总算驱散了连日的寒雾,透过杂役房的窗棂,在青石板上投下细碎的亮斑。江兰正蹲在院子里晾最后一批洗净的布衫,指尖缠着的新布条还带着草药的淡香——这是刘嬷嬷前几日特意给她的细棉布,说“你总帮人治伤,手得护好”。风里已少了几分刺骨的凛冽,隐约能听见远处传来的敲钟声,比往常多了三下,杂役房里擦灶台的张姐随口提了句:“听说新君登基后,王府的钟点都改了,往后怕是要忙起来了。”

江兰晾布衫的手顿了顿。自上月杂役房里传起“四阿哥胤禛登基”的消息,她心里便一直盘着这事——历史上雍正帝以勤政着称,登基初期必然要整顿吏治、推行新政,而她此刻待的雍亲王府,虽成了暂居的旧府,却仍是新政谋划的核心之地。只是她困在杂役房,连主院的边都摸不到,纵有满脑子现代知识,也无从施展。正想着,院门口突然传来一阵清脆的脚步声,是王府里专管宫女调配的吴嬷嬷,她穿着一身深紫色旗装,腰间系着银链玉佩,身后跟着两个小丫头,一看就是来挑人的架势。

“刘嬷嬷在吗?”吴嬷嬷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怠慢的威严,“新君暂居旧府,书房需人手整理,福晋吩咐挑几个手脚麻利、心思细的宫女过去,你这儿可有合适的?”

刘嬷嬷刚从里屋出来,手里还拿着账本,闻言连忙迎上去:“吴嬷嬷大驾光临,快屋里坐。要说手脚麻利的,我这杂役房倒有几个,就是不知福晋要什么样的?”

“得是识字的。”吴嬷嬷接过刘嬷嬷递来的热茶,指尖在杯沿碰了碰便放下,“书房里多是书籍奏折,虽不用她们读,可归置时得按标签分类,不识字的怕是弄混了。再者要沉稳,别毛手毛脚碰坏了主子的东西。”

“识字的……”刘嬷嬷皱着眉琢磨,杂役房的宫女多是包衣出身,能认全自己名字的都少,她目光扫过院子里的宫女,突然落在江兰身上,“对了吴嬷嬷,江兰这丫头识字!前几日我看她帮春桃写家书,虽字不多,却也认得分明。”

江兰心里一紧,手里的布衫差点掉在地上。她确实识字——原主的父亲曾教过原主认些常用字,她穿越过来后,又借着夜里的油灯,把原主留下的半本《千字文》翻来覆去记了好几遍,连带着现代学过的历史典籍名称,也在心里默默对应,就是怕有朝一日用得上。只是她从没想过,这“识字”的本事,竟会以这样的方式被提起。

“哦?”吴嬷嬷抬眼看向江兰,目光带着审视,“你过来,我考考你。”

江兰放下布衫,快步走到吴嬷嬷面前,按照规矩低下头:“奴才江兰,见过吴嬷嬷。”

“抬起头来。”吴嬷嬷的声音带着几分冷淡,“我问你,‘天地玄黄’后面是什么?”

“宇宙洪荒。”江兰答得干脆,这是《千字文》的开篇,她早已背得滚瓜烂熟。

吴嬷嬷又指了指院门口挂着的“杂役房”木牌:“这三个字念什么?”

“杂、役、房。”江兰逐字念出,声音平稳,没有丝毫犹豫。

吴嬷嬷的眉头渐渐舒展开,又问:“会写自己的名字吗?”

“回嬷嬷,会。”江兰应道。刘嬷嬷连忙取来纸笔,江兰接过毛笔,指尖虽因常年洗衣有些粗糙,却握得稳,一笔一划写下“江兰”二字,字迹虽不算娟秀,却工整清晰,没有歪歪扭扭。

“倒真是识字。”吴嬷嬷点了点头,又看向刘嬷嬷,“再挑两个手脚麻利的,跟江兰一起,半个时辰后到前院集合,我带你们去书房。”

刘嬷嬷连忙应下,挑了平日里做事稳妥的春桃和另一个叫秋云的宫女。春桃凑到江兰身边,小声说:“江兰姐,咱们要去整理书房?听说那是新君以前住的地方,里面全是珍贵的书籍呢!”

江兰压下心里的波澜,对春桃说:“别紧张,到了那里听吴嬷嬷的吩咐,仔细些就好。”可她心里却已盘开了算盘——胤禛虽已登基,却暂居旧府,这书房必然还藏着他谋划新政的文书典籍,能进去整理,不仅能近距离接触上层核心区域,更能借机了解胤禛的行事风格与关注重点,这是比在杂役房帮人治伤更重要的机会,绝不能错过。

半个时辰后,江兰、春桃和秋云跟着吴嬷嬷往主院方向走。沿途的景象与杂役房截然不同:青石板路被扫得干干净净,没有半点积雪;路两旁的松树挂着红灯笼,笼身绣着“雍正元年”的字样,随风轻轻晃动;偶尔遇见穿着绸缎的太监或宫女,都低着头快步走过,连大气都不敢喘,处处透着皇家的肃穆威严。

春桃和秋云紧张得手都攥紧了,春桃的指甲几乎嵌进掌心,江兰却刻意放慢脚步,目光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主院的侍卫比杂役房附近多了三倍,每个路口都有腰佩长刀的侍卫值守;通往书房的廊下挂着不少匾额,上面的字多是“勤政”“务实”之类,与历史上雍正帝的勤政形象不谋而合;廊柱上的漆皮崭新,显然是刚修缮过,可见虽暂居旧府,却仍保持着规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都把腰挺直了,别东张西望!”吴嬷嬷回头瞪了她们一眼,“到了书房,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只做自己的活计,听见了吗?”

“是,奴才记下了。”三人齐声应道,春桃和秋云的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江兰却依旧平稳,只是将目光收了回来,落在前方的石板路上——她知道,此刻的谨慎,是为了后面能更好地把握机会。

走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终于到了书房门口。那是一座坐北朝南的正屋,屋顶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淡光;门口挂着一块“勤补堂”的匾额,字体刚劲有力,透着一股威严;门帘是深蓝色的绸缎,绣着暗金色的云纹,两个穿灰布衫的小太监守在门口,见吴嬷嬷来了,连忙躬身行礼。

吴嬷嬷掀开帘子,一股混合着墨香、纸香和檀香的气息扑面而来。江兰跟着走进去,瞬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书房比杂役房的整个院子还要大,中间摆着一张宽大的紫檀木书桌,桌上放着砚台、毛笔和几本摊开的奏折,墨汁还冒着淡淡的热气,显然不久前还有人用过;四周的书架从地面顶到屋顶,摆满了书籍,有的封面是深蓝色的布面,有的是黄色的绫缎,还有的是线装的古旧典籍,每一层书架上都贴着小标签,写着“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分类清晰。

书房的角落放着一个铜制的炭盆,里面的炭火正旺,驱走了所有寒意;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落款是“胤禛”二字,笔法娴熟,显然是胤禛亲笔;还有一个博古架,上面摆着几件瓷器和玉器,件件都透着精致,却没有半点奢华浮夸,处处透着主人的务实与严谨。

“这就是主子以前的书房,如今虽登基了,偶尔还会回来处理事务。”吴嬷嬷的声音放低了些,带着几分敬畏,“你们的活计就是把书架上的书籍按标签归置整齐,灰尘擦干净,桌上的奏折按日期理好,别弄乱了顺序。记住,只许用软布擦,不准用湿布,更不准碰主子的笔墨和奏折内容!”

“是,奴才遵旨。”三人齐声应道。吴嬷嬷又叮嘱了几句,便转身出去了,留下她们三个在书房里。

春桃和秋云站在原地,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秋云小声说:“这书房也太气派了,我都不敢动了,生怕碰坏了东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