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大叔比我大17岁 > 第70章 辩学(第1页)

第70章 辩学(第1页)

三日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眼便到了文华殿论辩之期。

这期间还听闻一桩趣事——原来那江临舟竟同时参与了武科角逐。

六叔在御书房说起时,眼底还闪着未散的惊叹。

“此子当真了得!”

他执盏的手悬在半空,“兵器考核九环全中,骑射百步穿杨,兵策推演更把几位老将军都说得心服口服。

眼看武状元唾手可得,谁知到了抗击打耐力测试时,他竟主动解下护甲径自退场。”

我疑惑地问道:“可是受伤了?”

“非也。”

六叔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汤,唇角噙着意味深长的笑,“说是要留足精神准备文华殿辩论,恐皮肉之苦损了思辨锐气。”

“所以武试他位列……”我故意拖长尾音。

“探花。”

六叔咽下口中的茶水,眯着眼微微叹息道:“若他不弃权,今日武状元游街的盛况,怕是要换个人了。”

我垂眸抚平袖口褶皱,这般懂得取舍的人物,倒让我对文华殿之辩会,更添了几分期待。

今日我与云泽早早来到文华殿,悄然隐在文华殿那十二扇翡翠屏风之后,借着屏风缝隙细观外面的情景。

但见六叔端坐于紫檀雕龙宝座之上,两侧文武百官分列而立,绛紫绯青的官袍交织如霞,皆是闻讯前来观战的朝中重臣。

晨钟初响时,殿门洞开。两道身影背着熹微晨光踏入殿内,满殿低语霎时沉寂。

但见江临舟青衫广袖随风轻动,行走间自带清逸气质,而杜怀瑾锦袍纹丝未动,玉带悬佩的姿态稳似雪中古松。

江临舟眉宇间犹带着武场未散的英气,杜怀瑾眼底则凝着经年累月的书卷沉静。

六叔执起案头和田玉镇尺轻叩,声如碎玉:“今日不论尊卑,但辩古今。”

当主考官宣布以为题时,满殿官员都屏息凝神。

杜怀瑾整了整衣冠,稳步出列。

他先是向着御座方向深深一揖,而后直起身来,声音清越洪亮:

“《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此乃千古明训。”

他微微侧身面向众臣,袖袂轻扬,“孔子设教洙泗,必使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阐此理,谓教人之法,当循序渐进。”

他的目光扫过殿内众人继续道:“《论语》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者,六艺之文;行者,躬行实践;忠信者,立身之本。三者兼备,方为完璧。”

殿外一缕清风穿堂而过,吹动他腰间佩玉的流苏。

杜怀瑾语气愈恳切:“故臣以为,治学当如筑九层之台,必起于累土。

不读《诗》无以言,不读《礼》无以立。

若舍经史子集而妄谈创新,犹似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他的声音在殿宇梁柱间回荡,几个老臣听得频频颔。

阳光透过雕花长窗,在他青色的官袍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恍若古圣先贤笔墨间的遗韵。

我正觉得枯燥乏味,忽见江临舟振袖而起,腰间玉佩叮当作响:“杜兄这番话,正好点出了当下教育的问题!”

他的手指向殿柱上雕刻的农耕图,“若是死守古籍,此刻我们该背诵《诗经·七月》,但不若请个老农来说说何时播种更为实际?”

在满堂哗然中,他拿起案头的青瓷砚台:“就像这方砚台,杜兄只关心它的形制是否符合《考工记》,我却知道景德镇的工匠早已改良了胎土配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