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熹,青溪村的鸡鸣声此起彼伏。
林春织站在灶屋门口,手中仍握着昨夜那本《夜灯簿》,眉头紧蹙。
按理说,香椿芽早该送来了——那是她为老族长六十大寿准备的关键食材,用来制作寓意“新春如意”的腌萝卜拌香椿。
可现在,送来的却是一篮子黑腐烂的野菜。
“怎么回事?”她沉声问来人。
来的是村里一个干杂活的小厮,结结巴巴道:“那、那采椿芽的阿旺哥被张大娘拦住了……说是‘林家养女不配用新鲜香椿’……”
春织心头一震,脸色沉了下来。
张氏!
她几乎立刻就猜到了是谁在背后搞鬼。
但此时不是动怒的时候。
宾客未至,宴席将开,时间紧迫,必须迅应对。
她转身进了厨房,快翻出家中去年秋天腌制的嫩蕨菜,洗净切段,又取出一小罐自酿的桂花蜜,轻轻调入几滴,以提鲜味。
这道原本应是清香爽口的凉拌菜,如今虽换了主料,但她有信心让它同样惊艳。
张氏不知何时站在了厨房门口,见状冷笑道:“香椿都弄丢了,还硬撑什么?这也能端上桌?我看你是想让林家丢脸吧。”
春织抬头看了她一眼,目光平静,语气却坚定:“我做的是给宾客吃的,不是给你看笑话的。”
张氏哼了一声,拂袖而去。
春织没有理会,继续料理剩下的菜品。
从清晨到午时,厨房里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她亲自掌勺,霍砚则在一旁默默协助,有时递刀,有时添柴,两人默契无言,却又心照不宣。
当第一道菜端上宴席时,宾客们纷纷侧目。
“这是——酸菜炖豆腐?”
“酸中有醇,豆香浓郁,入口即化!”
“好一口福寿双全啊!”
紧接着,第二道玉米鱼上桌,金黄的鱼身裹着一层薄薄的玉米粉,外酥里嫩,汤汁清甜。
“年年有余,寓意极佳!”陆四爷率先夹了一口,眼神一亮,“鱼肉嫩滑,火候恰到好处,这厨艺,竟胜过我酒楼几位掌勺师傅。”
第三道梅干菜扣肉更是惊艳全场。
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蒸得软糯,梅干菜吸饱了油脂,咸香适口,入口即化。
“步步高升……这道菜吃下去,怕是真能升官财!”孙员外哈哈大笑,连连点头。
第四道野菇炒蛋饼,金黄圆润,如满月般精致,蛋香与菌香交织,让人食欲大开。
第五道红豆糯米糕色泽红润,软糯香甜,象征“红运当头”,几位老太太连吃了两块。
第六道,便是那临危换料的腌萝卜拌蕨菜羹,清香扑鼻,微酸爽口,众人皆赞其别出心裁。
第七道山菌鸡汤,汤色清澈却香气浓郁,鸡肉酥而不柴,汤中加入了几片晒干的枸杞,滋补养神。
最后一道桂花蕨菜羹,则是整场宴席的压轴之作。
颜色翠绿中透着点点金色花瓣,入口滑腻清香,带着一丝淡淡的甘甜,令人回味无穷。
“锦绣前程……”老族长喃喃重复,忽然抚须大笑,“好菜!好寓意!比去年城里的席面还要讲究三分!”
王阿婆也难得露出笑意:“春织姑娘心思灵巧,手艺更是出众,咱们林家有福咯。”
陆四爷更是当场拍案而起:“林姑娘若愿到我‘聚福楼’掌勺,月银翻倍,工钱由你开口!”
一旁的孙员外也不甘落后:“若肯将这几道食方卖于我,价格好说,我还能助你在县城开店。”
热闹非凡的宴席上,唯有张氏脸色铁青。
她原以为今日春织会因食材问题狼狈不堪,丢尽颜面。
却不曾想,她竟临危不乱,妙手回春,不仅化解危机,更赢得了满堂喝彩。
她强忍着心中的不甘,正欲起身挑刺,却被王阿婆冷冷瞥了一眼,语气严厉地说道:
“你若有这本事,便先做出一道像样的菜再说。”
一句话,堵得张氏满脸通红,半晌说不出话来。
宴席仍在继续,笑声、赞誉声此起彼伏。
阳光洒落在院中,暖洋洋的,像是预示着林家的新气象,也将春织的身影映得愈清晰、挺拔。
这一刻,她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孤女,而是真正撑起了这个家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