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歌曲破晓时分 > 第142章 沪上白玫瑰(第1页)

第142章 沪上白玫瑰(第1页)

顾魏从梦中惊醒,窗外天色微熹,父亲顾清源那句“你走得比我想象的更远”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欣慰与沉重。他坐起身,林雪梅那本泛黄的日记就放在床头柜上,在晨曦中透着岁月的痕迹与秘密的重量。

他拿起日记,再次翻到最后一页,指尖拂过那句“唯愿后来者能阻止这场疯狂…”。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分歧,而是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背叛与复仇。林雪梅的死,是这一切的开端,也是陈教授心中仇恨的根源,这颗种子在二十年的黑暗滋养下,已长成了名为“烛龙”的狰狞巨物。

魏若来推门进来时,看到的就是顾魏对着日记本凝神沉思的模样。他手里端着两份简单的早餐,目光落在顾魏略显疲惫的脸上,“没睡好?”

顾魏将梦和心中的波澜压下,将日记递给魏若来,指向那句关键的话:“林雪梅是因为想退出并被灭口,我父亲拿到证据后举报,才引来了陈教授长达二十年的仇恨。‘烛龙’的源头,比我们想象的更私人,也更残酷。”

魏若来快浏览着日记关键部分,眉头紧锁:“因爱生恨,因背叛而复仇,并将这种个人情绪扭曲成建立所谓‘新秩序’的疯狂理想……这比纯粹的利益驱动更危险,更不可预测。”他放下早餐,神色凝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将私人仇恨与扭曲科学理念结合为一体的敌人。他蛰伏二十年,构建‘烛龙’,渗透各行各业,其目标绝不仅仅是报复我父亲那么简单。林雪梅的日记,是揭开他过去的关键,但未必能完全预测他未来的行动。”

顾魏点头:“我明白。但知道了根源,至少让我们能更清晰地剖析他的行为逻辑。陈教授……他现在的一切行动,很可能都围绕着‘完成林雪梅未竟之事’或者‘证明我父亲是错的’这个核心。那个‘涅盘计划’,或许就是他们当年共同研究,后来产生分歧的源头。”

“没错。”魏若来眼中闪过锐利的光,“所以,我们下一步,必须双管齐下。一是继续深挖‘涅盘计划’的档案,找到他们当年研究的核心内容和技术路径,这能帮助我们预测他们可能研的新型毒素和传播方式。二是顺着林雪梅这条线,查清她的人际网络,尤其是她死后,还有哪些人可能因为她的死而对陈教授抱有同情,或者本身就知情,这些人很可能就是‘烛龙’最早期的核心成员。”

行动计划迅制定。魏若来调动资源,一方面通过军管会和更高层级的权限,尝试调阅战时被封存的、密级更高的“涅盘计划”原始档案,这需要时间和契机;另一方面,则对林雪梅的背景进行彻查——她的家庭、求学经历、社会关系,尤其是她进入顾清源实验室之前以及期间的人际往来。

顾魏则利用医学界的身份,开始有目的地拜访父亲那些仍在世、且当年与林雪梅项目关联不大的老同事,旁敲侧击地了解林雪梅其人,以及她与陈教授(当时还叫陈志航)交往的细节。

数日的调查有了初步收获。关于林雪梅的背景:她出身书香门第,家道中落,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进入医学院,毕业后被选拔进入顾清源负责的前沿生物化学实验室。她性格文静,在专业上极具天赋,但社交圈相对简单。值得注意的是,她还有一个弟弟,名叫林雪松,在林雪梅“意外”去世后不久便举家迁往香港,此后音信寥寥。

“林雪松……”魏若来看着调查报告,“这是一个潜在突破口。姐姐突然死亡,他举家迁离,是单纯的心灰意冷,还是察觉到了危险?或者,他本身也知道些什么?”

几乎同时,对“涅盘计划”档案的申请也有了进展。在一位高层领导的特批下,魏若来和顾魏被允许在严格监管下,查阅部分解密档案。他们在布满灰尘的档案库里,找到了几份关键的实验记录和项目概述。

“涅盘计划”名义上是一个针对特定生化防护的军事研究项目,但顾清源领导的核心小组实际上是在研究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神经调节剂,初衷可能是用于精准医疗或非致命性武器。然而,在项目后期,报告显示出现了研究方向的分歧——以陈志航为的一部分研究人员,主张引入一种从南美箭毒蛙中提取的剧毒成分,试图开效力更强、作用更迅的制剂,这显然违背了最初的科研伦理和安全界限。

一份由顾清源签署的内部警告报告清晰写道:“……陈志航等人所提议之研究方向,已出安全阈值,其潜在破坏力不可控,且存在巨大伦理风险。建议立即终止该分支研究,并销毁相关敏感样本……”

报告的批复结果是“同意”。紧接着,就是项目被整体叫停,人员解散。而林雪梅的“实验事故”,就生在这之后不久。

“看这里,”顾魏指着一份人员评估附录,“陈志航在项目被终止后的评估里,被标注‘思想偏激,对研究成果抱有出科学范畴的执念’,建议‘不予安排至核心研究岗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就对上了。”魏若来沉声道,“事业受阻,理念被否定,加上爱人身亡(他坚信是被顾清源间接害死),三重打击之下,仇恨的种子彻底生根芽。他利用这些年积累的人脉和技术,纠集了同样对现状不满或被边缘化的研究人员,组建了‘烛龙’,将地下研究持续了下去。”

“所以,‘烛龙’的终极目标‘涅盘’,很可能就是他们当年被禁止研究的、那种强化版神经毒素的大规模应用?”顾魏感到一阵寒意,“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清洗’世界,建立他们心目中的‘新秩序’,同时,这也是对当年否定他们的一切规则的终极报复。”

理清了这条脉络,陈教授及其“烛龙”组织的行动逻辑变得更加清晰。他们选择在金圆券改革、上海解放等社会剧烈变动时期动金融和生化攻击,既是为了制造混乱,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理念”的正确性和力量,更像是一种对历史进程的疯狂嘲弄。

“找到林雪松至关重要。”魏若来断定,“他可能是除陈教授外,最了解林雪梅死亡真相的人,也可能掌握着陈教授早期的一些情况。”

通过特殊渠道,联系香港方面的调查悄然展开。与此同时,对上海本地“烛龙”残余网络的清理也在加紧进行。根据从红星照相馆和黑市药厂缴获的名单与线索,军管会联合特别行动队,进行了一系列精准打击,又端掉了两个小型地下实验室和一个负责资金转移的空壳公司,抓获了多名中层骨干。

然而,陈教授和像“裁缝”、“陆明”这样的核心成员,依然如同人间蒸,踪迹全无。他们似乎转入了更深的潜伏状态,或者正在策划新一轮的行动。

这天下午,顾魏正在医疗站处理日常事务,一名护士送来一封信件,说是有人指名转交给他。信封很普通,没有寄件人信息。

顾魏心中升起一丝警觉,他戴上手套,小心地拆开信封。里面只有一张裁剪下来的旧报纸片段,报道的是一起多年前的工厂火灾,伤亡惨重。报道的日期,就在林雪梅死后大约一周。火灾生的地点,是一家与当年“涅盘计划”有间接化学品供应关系的小型化工厂。

报纸边缘,用红笔写着一行小字,笔迹扭曲而熟悉,与之前匿名包裹上父亲日记的批注如出一辙:

“清算,从未停止。”

顾魏的心猛地一沉。这显然是陈教授的直接挑衅。他不仅在告知顾魏“我知道你在查什么”,更是在暗示,林雪梅的死并非孤例,当年所有与叫停“涅盘计划”相关的人或事,都可能遭到了他的“清算”。那场工厂火灾,恐怕也并非意外。

他立刻打电话给魏若来。魏若来闻讯赶来,仔细查看了报纸片段。

“他在向我们示威,也在试探我们查到了哪一步。”魏若来分析道,眼神冷峻,“这说明我们的调查方向是对的,触及了他的痛处。他坐不住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