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视察民间
金銮殿内,顾晏舟的狂笑戛然而止。他死死盯着沈清璃,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你你说什么?
沈清璃从容不迫地走上前,从萧景珩手中接过那卷明黄绢帛。她仔细端详着上面的玉玺印文,唇角泛起一丝了然的笑意。
顾大人,您这遗诏伪造得确实精巧,几乎可以假乱真。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却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可惜,您忽略了一个细节。
她转向殿内众臣,朗声道:诸位大人可还记得,第四卷《金石录》中记载,太祖皇帝在位时,传国玉玺曾不慎跌落,在受命于天天字右上角磕出一道细微的裂痕?
几位老臣纷纷点头:确有此事!
正是。沈清璃将绢帛举起,让众人看清上面的印文,大家请看,这遗诏上的玉玺印文完整无缺,根本没有那道裂痕。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这是伪造的!
顾晏舟面色惨白,踉跄后退:不不可能!这遗诏是我祖父
您祖父或许确实留下了一封遗诏,沈清璃打断他,但绝不是这一封。真正的遗诏,恐怕早就被调包了。
她目光如炬,直视顾晏舟:顾大人,您被欺骗了。欺骗您的,或许是您的祖父,又或许是其他别有用心之人。但这些年来,您却因为这个谎言,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顾晏舟如遭雷击,整个人瘫软在地。他多年的坚持,多年的谋划,竟然都是建立在一个谎言之上!
我我他语无伦次,神智似乎已经崩溃。
萧景珩见状,立即下令:拿下!
侍卫一拥而上,将失魂落魄的顾晏舟制住。这一次,他没有再做任何反抗。
宫变,终于平息了。
皇上看着被押下去的顾晏舟,长叹一声:将他押入天牢,好生看管。待朕查明真相,再行落。
待叛军全部被押走,金銮殿内重归平静。皇上看着满殿狼藉,又看看浑身浴血却依然挺立的萧景珩和沈清璃,眼中满是欣慰。
景珩,清璃,这次多亏了你们。皇上的声音有些哽咽,若不是你们及时赶到,朕恐怕
父皇言重了。萧景珩跪地行礼,护卫父皇,护卫大周,是儿臣分内之事。
沈清璃也盈盈下拜:臣妾只是尽了本分。
皇上亲自扶起二人,目光在他们身上流转,满是赞赏:你们不必谦虚。这次你们不仅救驾有功,更平息了一场可能动摇国本的大乱。朕要重赏你们!
他沉吟片刻,道:景珩,朕加封你为摄政王,总领朝政。清璃,朕封你为品诰命,享双倍俸禄。此外,朕还要赏你们黄金万两,锦缎千匹
父皇,萧景珩突然打断皇上的话,儿臣不要这些赏赐。
皇上一愣:那你想要什么?
萧景珩从怀中取出兵符,双手奉上:儿臣愿交还兵符,只求父皇一事。
殿内众臣都惊呆了。兵符可是萧景珩最大的倚仗,他竟然要交还?而且还是在刚刚立下大功的时候?
皇上也大感意外:你你这是何意?
萧景珩抬头,目光坚定:经过这次宫变,儿臣深深体会到,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儿臣不愿做一个权倾朝野的王爷,只愿做一个能为国分忧、为民请命的臣子。
他看向沈清璃,眼中满是柔情:儿臣唯一的请求是,请父皇准许儿臣与清璃远离朝堂,游历天下,体察民情,为大周寻一条富民强国之路。
这番话一出,满殿哗然。
王爷三思啊!一位老臣急道,如今朝局初定,正需要王爷这样的栋梁之才!
是啊王爷,另一位大臣附和,您若离去,朝中
萧景珩摆手制止众人:诸位大人的心意,景珩心领了。但经过这次变故,景珩深知,大周需要的不是某个人的权威,而是一套完善的制度,一个清明的朝堂。
他转向皇上:父皇,儿臣愿交还兵权,只保留王爷虚衔。此后愿以布衣之身,游历四方,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如实禀报朝廷。如此,既可不负平生所学,又可避免权倾朝野之嫌。
皇上凝视着儿子,眼中神色变幻不定。良久,他长叹一声:景珩,你真的想好了吗?
儿臣想好了。萧景珩坚定道。
清璃呢?皇上看向沈清璃,你也愿意随景珩漂泊四方吗?
沈清璃微笑行礼:臣妾愿随王爷天涯海角。况且,游历天下,体察民情,本就是臣妾的心愿。
皇上看着眼前这对璧人,终于点头:好!朕准了!
他接过兵符,郑重道:不过,你们要答应朕,每年至少要回京一次,将游历所见禀报朝廷。若有要事,朕也会召你们回来。
儿臣遵旨!
退朝后,萧景珩和沈清璃回到珩王府。府中下人早已得知消息,个个喜极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