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浮世双娇传金盏剧照 > 第195章 青衫虽旧志犹存(第2页)

第195章 青衫虽旧志犹存(第2页)

这年夏天,寺中又来了一位女香客。她衣着华贵,却面带愁容,在佛前长跪不起。

明心上前询问,才知她名叫苏婉清,是城中富商之女,因不满父母安排的婚事,与心上人私奔至此。不料途中遭遇山贼,心上人为保护她而身受重伤,如今躺在客栈中奄奄一息。

“小女子不知如何是好,”苏婉清泣不成声,“若回家求助,必被强行嫁与他人;若不顾而去,又愧对李郎一片真心。”

明心看着她,想起了云栖禅师笔记中关于素月的记载。那个为爱付出一切,最终却被辜负的女子。

“女施主,贫僧给你讲一个故事吧。”明心缓缓道来,“数十年前,有一位女子,她也曾为心上人付出所有,陪他度过最艰难的时光。然而那男子为前程负了她,娶了权贵之女”

苏婉清听得入神,当听到素月最终嫁作人妇,过着平静生活时,她若有所思。

“那那女子后来幸福吗?”她轻声问。

明心点点头:“她相夫教子,平安终老。先师晚年常说,有时放手不是无情,而是更深情的抉择。”

苏婉清沉默许久,终于抬起头,眼中已有了决断:“多谢师父开导,小女子知道该如何做了。”

她回到客栈,细心照料受伤的情郎。待他伤势稍有好转,便写信回家,表明愿意遵从父母之命,只求家中派人来接,并请名医为李郎治伤。

苏家父母见女儿回心转意,喜出望外,立刻派人接回女儿,并重金酬谢那位李姓书生。苏婉清出嫁前,特意差人送来的丰厚布施,附信中说:“谢师父指点迷津。小女子已明白,真情不在执着占有,而在成全彼此。”

明心将这笔布施用于修缮寺中的医寮,免费为贫苦百姓治病疗伤。他在医寮门前立了一块牌匾,上书云栖禅师的一句遗训:“慈悲济世,佛心之本。”

秋去冬来,寺中接到一封从江南来的信。写信人是素月的孙子,信中告知,他们的父亲——素月的儿子——已官至知府,为纪念云栖禅师的恩德,他们在当地修建了一座书院,取名“清澜书院”,取云栖禅师俗家名字“沈清澜”中的二字,旨在帮助寒门学子求学上进。

“家父常说,若非当年禅师暗中资助,他无缘读书上进,更无今日成就。”信中写道,“家祖母临终前亦嘱咐,望后代谨记:人生在世,当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明心捧着信,久久不能平静。他走到舍利塔前,轻声禀告:“师父,您看见了吗?您种下的善因,如今已开花结果。”

那年冬天特别寒冷,城中流民增多。明心倡议开设粥棚,施粥济贫。然而寺中存粮有限,难以维持。

正当明心愁之际,李文渊特地前来拜访。此时他已升任户部主事,听闻寺中困难,当即表示会想办法。

“下官记得云栖禅师曾有教诲:官仓一粒米,百姓千滴汗。”李文渊道,“如今北方雪灾,流民南迁,朝廷已拨下赈灾粮款,下官必当尽力监督,确保灾民得食。”

不久,官府在各大寺院设立赈济点,寺中的粥棚得以延续整个冬天。明心亲自参与施粥,每每看到那些饥寒交迫的百姓领到热粥时感激的眼神,他便更加理解师父为何说“慈悲是修行之本”。

一日傍晚,施粥将毕,一位老妇人拉着一个小男孩前来,孩子面色蜡黄,显然已饿了多日。

明心将最后一份粥递给男孩,看他狼吞虎咽地吃完,心中酸楚。

老妇人感激涕零:“多谢师父,这孩子父母双亡,老身是他远房姨婆,家贫无力抚养,若非寺中施粥,只怕”

明心看了看孩子,约莫七八岁年纪,眼睛很大,透着聪慧。他忽然想起云栖禅师笔记中的一段:那位被构陷而死的陈御史,其幼子流落街头,不知所踪。

“老人家若不嫌弃,可愿让这孩子留在寺中?”明心问道,“寺中有学堂,他可读书识字,长大后再做打算。”

老妇人喜出望外,连连道谢。那孩子也很懂事,当即跪下磕头。

明心扶起孩子,问:“你叫什么名字?”

“狗娃。”孩子怯生生地回答。

明心微微一笑:“从今往后,你叫吧,智慧的源泉,可好?”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中却有了光彩。

慧源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不但佛经一点即通,对儒家经典也颇有兴趣。明心不禁想起云栖禅师年轻时也是这般聪慧过人,于是更加悉心教导,既传授佛法,也不偏废世学。

“先师曾说,佛法与世法,本是一不是二。”明心常对慧源说,“修行不在避世,而在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慧源十二岁那年,明心将云栖禅师的《忏悔录》交给他阅读。孩子读完,沉默良久,忽然问:“师父,云栖祖师年轻时犯下那么多过错,为何大家还如此尊敬他?”

明心欣慰地笑了:“正因为祖师敢于直面自己的过错,用后半生竭力弥补,他的修行才如此真实可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难得的是知错能改,永葆善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慧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