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绾起身走去,只见工人们刚刚扶正了一方墓碑,那是她一位叔公的墓。碑石背面,竟然刻着密密麻麻的小字。
“这是”她凑近细看,现那是一篇简短的墓志铭,记录着这位叔公的生平事迹。
然而,岁月的侵蚀同样没有放过这些文字。许多地方已经模糊不清,只能断断续续地读出一些片段:“为官清正屡谏贬谪终老林泉”
这位叔公的故事,她曾听父亲提起过。因刚直不阿,屡次触怒权贵,最终被贬谪到偏远之地,晚年才得以返回京城。他的一生,可谓坎坷起伏。
而如今,这坎坷起伏的一生,只剩下碑面上这几个模糊的字眼。那些曾经的坚持、痛苦、荣耀与失落,都随着字迹的模糊而消散在时光中。
“把这些字拓下来吧。”慕容绾吩咐道,“能挽救多少记忆,就挽救多少。”
工匠们取来宣纸和墨汁,小心翼翼地开始拓印。当那张拓片被轻轻揭下时,上面的字迹断断续续,如同被虫蛀过的古籍。
慕容绾接过拓片,看着上面支离破碎的文字,忽然明白了什么。
这些残碑,这些模糊的字迹,不正是对世人的警示吗?
我们如此执着于留下自己的痕迹——立碑作传,着书立说,盼望着能够青史留名,永垂不朽。殊不知,就连石头都会在岁月中风化,文字都会在时光里模糊,又有什么是真正永恒的呢?
她想起自己曾经那么在意家族的荣誉,那么执着于洗刷父亲的冤屈。可即便冤屈得雪,即便家族恢复了名誉,这些石碑依然在一天天老去,上面的字迹依然在一点点模糊。
时间,才是最公正的判官。它不关心你的荣辱得失,只是默默地、无情地流逝,带走一切。
夕阳西下,一天的修葺工作暂告段落。工匠们收拾工具准备下山,墓园恢复了宁静。
慕容绾却让云袖先回去,自己决定再留一会儿。
她独自在墓园中漫步,抚摸着那些被修复的墓碑。工匠们的手艺很好,残破的地方被仔细地填补,歪斜的碑石被重新扶正,模糊的字迹也被重新描刻。
然而,她知道,这不过是暂时的延缓。风雨还会继续侵蚀,苔藓还会继续生长,这些石碑终究会再次破败,上面的字迹终究会彻底消失。
就像人生,无论如何精心保养,终究敌不过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她在母亲的墓前停下,轻轻擦拭着刚刚描刻过的碑文。
“母亲,”她轻声道,“今日看着这些残碑,女儿忽然明白了许多。”
“我们总以为刻在石头上的东西能够永恒,却不知连石头本身都是无常的。既然如此,又何必执着于那些虚名与形式?”
山风吹过,松涛阵阵,仿佛是母亲的回应。
她继续道:“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今日看着这些模糊的字迹,女儿才真正懂得了其中的含义。连石碑上的名字都会消失,又哪里有一个永恒的‘我’呢?”
夜幕缓缓降临,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际。
慕容绾点亮一盏灯笼,挂在松树的枝桠上。昏黄的灯光照亮了一小片墓园,那些石碑在光影中显得格外肃穆。
她取出一卷佛经,在母亲的墓前轻声诵读。不是度,不是祈福,只是与这些长眠的亲人,分享她今日的领悟。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经文字字清晰,而墓碑上的字迹却日渐模糊。这其中的对比,不正是最生动的佛法开示吗?
读罢经书,她吹熄灯笼,准备下山。月光如水,洒在刚刚修葺过的墓园上,那些石碑投下长长的影子,如同时间的刻度。
走到墓园门口,她回头最后望了一眼。
明日,工匠们还会继续来修葺。这些石碑会在他们的手中重获新生,尽管只是暂时的。
但或许,真正的永恒,不在于形式的永存,而在于领悟的传承。
这些残碑苔深字模糊的景象,已经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这份对无常的领悟,将透过她的言行,传递给后来的人。
而这,或许才是对抗时间最有效的方式。
下山的路在月光下清晰可辨。慕容绾的脚步轻快而坚定,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残碑会继续风化,字迹会继续模糊,但心中的智慧,一旦点亮,就不会轻易熄灭。
而这,就足够了。
喜欢浮世金钗录请大家收藏:dududu浮世金钗录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