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浮世流金什么意思 > 第198章 警世箴言启后人(第2页)

第198章 警世箴言启后人(第2页)

他在病中写下这样的句子:“我这一生,经历过荣华富贵,也尝尽了贫困潦倒;曾经门庭若市,也曾经门可罗雀。到头来才现,生死面前,人人平等。既然如此,何不坦然面对?”

陈远特别详细记录了沈墨言临终前的情景。那时,他已多日不能进食,却神态安详。弟子们围在床前哭泣,他反而安慰他们:“哭什么?我这一生,该做的都做了,该爱的都爱了,无憾矣。”

他对林素问说:“委屈你了,陪我吃苦。”林素问握着他的手,微笑摇头:“与你在一起,甜也是甜,苦也是苦。”

沈墨言去世时,面容平静,嘴角还带着一丝笑意。林素问没有哭,只是轻轻为他整理好衣冠,低声道:“你先去,我随后就来。”

七日后,林素问果然无疾而终。

“这才是勘破生死的境界。”陈远写道,“不因生而狂喜,不因死而恐惧。沈公曾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活明白了。’他晚年常常告诫弟子:‘要在生时明了死,方能在死时安然生。’”

陈远联想到自己的感悟:“我在官场数十年,见过太多人追名逐利,耗尽心力,临死时才恍然大悟,却是为时已晚。也有贫苦百姓,生活清贫却心安理得,临终时面带微笑。这才明白,沈公所说的‘活得明白’,是指认清生命的本质,不为外物所累。”

他记起沈墨言的一个比喻:“人生如舟,名利财货都是负重。负载过多,不但行得慢,遇风浪时还有沉没的危险。轻装上阵,才能逍遥自在。”

“而这个‘轻装’,就是放下执着。”陈远继续挥,“对青春的执着,对健康的执着,对生命的执着,都是痛苦的根源。沈公在病中之所以能够坦然,正是因为他放下了这些执着,接受了生命的自然规律。”

文章的结尾,陈远深情地写道:“沈公临终诗云:‘来时赤子去时真,不负苍天不负心。’这句话,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保持赤子之心,坚守本真之性,那么生也好,死也罢,都是大自在。”

---

夜幕再次降临,书童为陈远点起烛火,忍不住劝道:“老师,连续两日熬夜,您的身体会吃不消的。”

陈远抬头,烛光映照着他满是皱纹却目光炯炯的脸:“时间不多了,我要把这些感悟全部写下来。你不明白,这不是普通的书,这是能够救人的良药。”

书童不解:“救人?”

陈远意味深长地说:“救那些被欲望蒙蔽、被执念困扰、迷失了方向的人。”

书童似懂非懂地退下了。

陈远提笔继续,这一章他题为“论得失——得失皆机缘,何必太计较”。

四、论得失

“人生在世,得失之间,最见心境。”陈远开篇写道,“沈公一生,大起大落,得时如登天,失时如坠渊。然而他始终能够保持心境平和,其中的智慧,值得深思。”

他记述了沈墨言第一次被贬后的故事。那时,沈墨言从位高权重的辅沦为阶下囚,所有人都以为他会一蹶不振。谁知他在狱中静心读书,出狱后反而更加豁达。

有弟子问他:“老师失去这么多,难道不觉得惋惜吗?”

沈墨言答道:“我失去了权势地位,却得到了看清世态的机会;失去了门庭若市,却得到了清净自在。你说这是得还是失?”

后来他官复原职,却主动要求担任闲职,众人更是不解。他却说:“从前在位时,忙忙碌碌,反而没有时间思考根本问题。经过这一番起落,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远特别引用了沈墨言的一段话:“世人多在得失间计较,得了欢喜,失了忧愁。却不知,得失本是相依相存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眼前的得失,未必是最终的结局。”

“我在仕途数十年,深以为然。”陈远结合自己的经历写道,“记得我任知县时,曾因坚持原则得罪上官,被调任偏远之地。当时觉得是重大挫折,谁知在那里反而做出了政绩,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后来官至巡抚,又因太过刚直而遭人排挤,最终辞官归隐。现在看来,这反而是最好的安排——若一直在官场,未必能有如今的清明心境。”

他继续挥沈墨言的智慧:“沈公曾说,面对得失,要有‘得之淡然,失之坦然’的心态。这不是消极,而是通透。因为明白了世事无常,就不会执着于一时一地的得失。”

陈远想起沈墨言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门生送来贵重礼物,请求沈墨言提拔。沈墨言当即拒绝,门生悻悻而去,出门时还嘟囔:“装什么清高,这朝中谁不收礼?”仆人听后愤愤不平,沈墨言却笑道:“他失去了理解廉洁的机会,是他的损失,不是我的损失。”

“由此可见,”陈远写道,“沈公对得失的理解已经越了世俗层面。他注重的是精神上的得失,而非物质上的得失。失去了财物,不一定是损失;失去了原则,才是真正的损失。”

文章的结尾,陈远总结道:“人生如月,有圆有缺;世事如棋,有得有失。能够看透这一点,就能在得失之间保持从容。正如沈公所说:‘得失皆机缘,何必太计较?用心处即是功,放手处即是德。’”

---

写完这一章,已是深夜。陈远感到一阵眩晕,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但他依然坚持着,因为他还有最重要的两章要写。

第五章节,他题为“论智慧——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五、论智慧

“世人多以为聪明即是智慧,实则不然。”陈远开宗明义,“沈公晚年常说:‘聪明反被聪明误,糊涂自有糊涂福。’这里的‘糊涂’,不是真糊涂,而是明白后的包容与放下。”

他讲述了沈墨言晚年的一件趣事:有一次,沈墨言在街上被一个年轻人撞倒,年轻人不但不道歉,反而骂他“老不死的”。弟子们要去找那人理论,沈墨言却阻止道:“他骂的是‘老不死的’,我确实老了,也确实还没死,他说的是实话,何必生气?”

弟子们不解:“他如此无礼,老师为何不生气?”

沈墨言笑道:“我若生气,便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更何况,他如此暴躁,生活中必定诸多不顺,已是可怜之人,我何必与他计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