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浮世双娇传金盏被打家法是第几集 > 第198章 警世箴言启后人(第1页)

第198章 警世箴言启后人(第1页)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意外巧合)。

江南的雨季来得绵长而温柔,细雨如丝,笼罩着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墨言书院”。书院后院的藏书阁内,烛火通明,年逾古稀的陈远正伏案疾书。他的案头,堆满了泛黄的手稿,那是他几十年来搜集整理的关于沈墨言与林素问的生平资料。

窗外雨打芭蕉,声声入耳,却扰不乱他心中的澄明。他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这部《浮生警世录》将是他留给后世最后的礼物。

“老师,夜深了,该歇息了。”书童轻手轻脚地走进来,为他换上一盏新茶。

陈远抬起头,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微笑道:“今日思路格外清晰,让我再多写几页。”

书童无奈,只得为他添了灯油,悄然退下。

陈远提起笔,沉思片刻,在稿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下第一章标题:“论权势——高处不胜寒,低位未必卑”。

---

一、论权势

沈墨言年少时,曾以为权势便是天下至宝。他十六岁中举,二十岁入仕,不出五年便官至三品,手握重权,门庭若市。那时的他,以为权势可以改变一切,可以实现所有的抱负。

然而,当他真正位极人臣,才明白“高处不胜寒”的真意。

陈远在文中写道:“沈公晚年曾言,权势如流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他亲眼见过多少同僚,因贪恋权位而迷失本心,最终身败名裂。而他两次被贬,反而因祸得福,在困顿中看清了人世真相。”

沈墨言在《浮生悟》中有一段话,陈远特意抄录下来:

“人处高位时,所见多是笑脸逢迎,所闻多是阿谀奉承。久而久之,便以为天下人都爱戴自己,却不知他人敬的是那个位置,而非位置上的人。一旦失去权位,方才看清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故而明智者,得势时不骄,失势时不馁,始终明白:权势是工具,而非目的。”

陈远在这段话后面加上自己的注解:“我年轻时读到此段,尚不能完全领会。及至为官数十载,亲眼目睹官场沉浮,方知沈公字字珠玑。记得我任巡抚时,有一属下极尽谄媚之能事,我虽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却始终警惕。后来我告老还乡,此人路上相遇,竟装作不识。这才明白,沈公何以说‘位高权重时修的是定力’。”

“而定力何在?”陈远笔锋一转,“在于认清权势的虚幻。沈公第二次被贬边疆时,身无长物,唯有林神医相伴。他却笑言:‘去伪存真,方得自在。’那些曾经巴结他的人避之不及,反倒是边疆的普通百姓,给了他最真诚的尊重。”

陈远想起自己在知县任上时,曾有一个老农送他一篮自家种的青菜,他推辞不过收下后,老农憨厚地笑道:“大人为民做主,小老儿无以为报,这点青菜是自己种的,干净。”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尊重——不因你的官位,而因你的作为。

文章的结尾,陈远写道:“世人追逐权势,以为有了权势就有了一切。却不知,真正的尊重来自德行,而非地位。沈公毕生感悟:用权势造福他人,权势方有价值;为权势迷失自己,权势即成枷锁。”

---

写完这一章,已是三更天。陈远吹熄烛火,凭窗而立。雨已停歇,月光破云而出,洒在院中的青石板上,泛起淡淡银光。他想起沈墨言那句“明月清风不要钱”,不禁莞尔。

次日清晨,陈远早早醒来,继续他的着述。这一章,他题为“论情爱——真心能破万般障,情深处见本来人”。

二、论情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陈远开篇引用了这句古诗,随即笔锋一转,“然而世人多误解情爱,或以为是你侬我侬的缠绵,或以为是生死相随的壮烈。沈公与林神医的故事,却告诉我们:真情,是相互成全,是共同成长。”

他详细记述了二人相识相知的过程:沈墨言位高权重时,林素问不攀附;沈墨言落魄失意时,林素问不离弃。

“林神医曾有妙喻:‘情如医道,贵在调和。太过则成执,不及则成疏。’她与沈公,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志向与追求,又在精神上相互扶持。这才是情爱的真谛——两个独立的灵魂,因理解而靠近,因尊重而长久。”

陈远特别提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是沈墨言第二次被贬边疆后,有一日他在院中独坐,望着荒凉的戈壁,神情落寞。林素问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在他身旁坐下,陪他静坐至日落。待到月上中天,她才轻声道:“你看这戈壁,看似荒芜,实则地下有水,天上有星,自有其壮阔之处。”

沈墨闻言,豁然开朗。后来他在《浮生悟》中写道:“知己之人,不在于多少言语,而在于懂得。她知我非为贬谪而忧,乃为抱负难展而愁。一句点拨,让我明白:处处皆可为民请命,何必拘于庙堂?”

陈远写到这里,停下笔,想起自己与夫人的往事。他年轻时忙于公务,常冷落了家中妻子。有一次,他因一桩难解的案子数日不归家,夫人不仅没有埋怨,还托人送来她亲手做的点心和一张字条:“事要解决,饭也要吃。”简单的七个字,却让他倍感温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世人多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却不知细水长流的陪伴才是真。”陈远继续写道,“沈公与林神医,没有海誓山盟,却有生死相随;没有花前月下,却有志同道合。林神医曾说:‘真心能破万般障’,这个‘障’,不仅是外界的阻碍,更是内心的执着。”

陈远记述了林素问的一段话:“年轻时,我以为拒绝沈公的求婚是出于对医道的坚守。后来才明白,那其中也有固执。真正的道,是圆融的,不是对立的。所以我后来选择随他去边疆,不是放弃医道,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践行医道。”

“情爱的最高境界,”陈远总结道,“是让彼此成为更好的人。沈公因林神医而更加仁厚,林神医因沈公而更加坚韧。他们相互滋养,彼此成就,这才是值得世人学习的姻缘。”

---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书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远用过简单的午膳,小憩片刻,又开始撰写第三章:“论生死——来时赤子去时真,生死皆是大自在”。

三、论生死

“世人皆恶死喜生,却不知生死本是一体。”陈远开篇立意,随即讲述了沈墨言病中悟道的故事。

沈墨言晚年患病,缠绵病榻三年之久。许多人都以为他会怨天尤人,谁知他却说:“病中日月长,正好参悟生死。”

有一次,林素问为他施针后,他忽然笑道:“我想明白了,生死如同昼夜交替,本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抗拒死亡,就如同抗拒黑夜,不过是徒增烦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