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远急忙备好文房四宝,扶陆文清坐起。
陆文清颤抖着手,在纸上缓缓写下:
“云散月明原常道,青衫不湿是本真。
莫将先贤供高阁,且向自心问伪真。
千古明月同一照,代代青衫不同身。
但得此心光明在,何须门外觅仙神?”
写罢,掷笔于案,长舒一口气:“此诗,可作我之墓志铭。”
三日后,陆文清安详离世,面容平静如熟睡。遵照他的遗愿,丧事从简,葬于书院后山,与沈林墓遥遥相望。
葬礼那日,天空澄澈,明月如盘。陈明远站在陆文清墓前,向聚集的弟子们宣布:“自今日起,墨言书院将设立‘实修堂’,每月评选‘实修楷模’,不以学识文章为标准,而以践行沈林精神为准则。”
他又宣布,将陆文清最后七日讲授的内容整理为《云散月明录》,与《浮生悟》《医心札记》并列为书院三大经典。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十年。
这十年间,墨言书院在陈明远主持下,果然更加注重实修。书院弟子不再仅仅埋头苦读,而是轮流到民间服务,或义诊,或教学,或协助农事。每到月末,弟子们便齐聚“实修堂”,分享各自在实践中的体会与困惑。
有一年江南大旱,书院弟子全体出动,协助百姓抗旱救灾。陈明远亲自带队,日夜奔波于各村落之间。有一老农感激道:“诸位先生真真是沈公林神医的传人,不是读死书的书生。”
事后,有弟子问陈明远:“我们花费如此多时间精力救灾,是否耽误了学业?”
陈明远反问:“沈公在边疆时,可曾因已非辅而停止为民操劳?林神医救治瘟疫时,可曾因会耽误钻研医理而有所保留?”
那弟子恍然醒悟:“原来,‘实修’二字,便是将学问用于实践,将理想付诸行动。”
陈明远欣慰点头:“正是。陆山长临终前曾说,‘莫将先贤供高阁,且向自心问伪真’。我们学习沈林精神,不是为了谈论他们,而是为了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又一年,朝中权斗激烈,有官员前来游说,希望墨言书院弟子能够为其造势。承诺事成之后,必有重谢。
陈明远断然拒绝:“墨言书院弟子,只为民请命,不为权折腰。”
那官员冷笑道:“如今朝局,非友即敌,书院想要独善其身,恐怕不易。”
陈明远坦然道:“沈公当年面对的压力,百倍于今日。墨言书院传承的,正是他‘清浊自辨’的风骨。阁下请回吧。”
事后,有年轻弟子担忧书院会遭报复。陈明远召集全体弟子,在沈林墓前郑重宣告:“墨言书院可以关闭,沈林精神不可玷污。若有一日,书院不得不闭门,那便是我们该将精神带入民间之时。”
幸运的是,那位官员不久便在党争中失势,墨言书院安然无恙。而书院“不附权贵”的名声,反而更加响亮。
这一年清明,陈明远独自在陆文清墓前打扫。十年过去,墓周松柏已郁郁葱葱。他焚香祭拜后,坐在墓前石阶上,取出新编撰完成的《浮生镜鉴》。
“老师,您临终托付的《浮生镜鉴》已经完成。”他轻抚书封,喃喃自语,“这十年来,弟子谨遵您的教诲,注重实修,不尚空谈。书院弟子中,有辞官归隐的清廉之士,有悬壶乡里的仁心医者,有教化蒙童的尽责师长。他们或许名声不显,却都在各自位置上,践行着沈林精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微风拂过,松涛阵阵,仿佛在回应他的话。
陈明远继续道:“弟子渐悟,精神传承,不在规模宏大,而在点滴浸润;不在人人皆知,而在心心相印。正如您所说,‘千古明月同一照,代代青衫不同身’。沈林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身上,自有不同的体现。”
他翻开《浮生镜鉴》的最后一章,上面记录着十年来书院弟子践行沈林精神的真实故事:有弟子在偏远山村办学,二十年如一日;有弟子在瘟疫中救治百姓,不幸染病身亡;有弟子面对威逼利诱,坚守原则不入浊流
“这些平凡的弟子,或许不及沈公林神医之万一,但他们都在各自的‘青衫’上,映照着同一轮明月。”陈明远轻声道,“这,便是真正的‘云散月明照青衫’吧。”
夕阳西下,陈明远起身准备离开。忽然,他看见不远处一个小沙弥正在沈林墓前祭扫,动作熟练而恭敬。
“小师父,请问你是”陈明远上前询问。
小沙弥合十行礼:“小僧来自静心庵,受师父之命,常年为沈公林神医扫墓。”
陈明远恍然想起,静心庵是林素问生前常去的一处小庵,没想到百年之后,仍有传人记得前来祭扫。
“令师是”
“家师慧明师太,原是林神医救治过的一个孤女。”小沙弥平静道,“家师常说,林神医救她性命,更救她心灵。她虽入空门,却始终不忘林神医‘医病更医心’的教诲。”
陈明远心中一震,忽然明白了精神传承的真正含义——它不局限于书院,不局限于师徒,而是如明月之光,无所不照;如春风之雨,无所不润。
回到书院,陈明远召集弟子,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他将在三日后退位,由弟子公推新山长。
“为何如此突然?”众弟子惊讶不解。
陈明远道:“今日我见一小沙弥为沈林扫墓,方知精神传承,不囿于一院一地。我主持书院十年,已到功成身退之时。此后,我欲云游四方,寻访沈林精神的民间传承。”
三日后,陈明远将山长之位传给一位年轻弟子,自己只带简单行囊,飘然离去。临行前,他将陆文清临终所书诗卷交给新任山长:“记住,明月常在,青衫常新。书院存在的意义,不是守住传统,而是焕新生。”
此后数年,陈明远游历大江南北,果然现了许多沈林精神的民间传承:有医者遵循林素问“医病医心”的教诲,有塾师效法沈墨言“有教无类”的理念,有官吏奉行“清慎勤”的准则他们大多不知墨言书院,却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沈林精神。
晚年,陈明远将所见所闻编撰成《明月青衫录》,书中最后一句话写道:
“今乃知:明月一轮,千古同照;青衫万领,代代常新。沈林精神,早已不囿于二人之身,不限于一书之院,而是化作明月清辉,照亮万千青衫。云虽常聚常散,月却永耀千秋;衫虽时旧时新,青却永葆本色。如此,方是真正之‘云散月明照青衫’。”
完书之日,陈明远无疾而终,享年七十二岁。
消息传回墨言书院,新任山长率众弟子在沈林墓前与陆文清墓前各立新碑,上刻陈明远生平事迹。而那棵见证了三代传承的海棠树,依旧花开花落,年复一年。
又是一年清明,明月皎洁,清辉洒满书院,洒在往来祭扫的弟子青衫上,静谧而永恒。
而那轮明月,也依旧静静地照着这人间,照着来来往往的“青衫”们,照着永不褪色的精神与风骨
喜欢浮世金钗录请大家收藏:dududu浮世金钗录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