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浮世今生攻略 > 第199章 留与世人作镜鉴(第1页)

第199章 留与世人作镜鉴(第1页)

以下内容为纯属虚构的古代言情小说创作,不含任何现实隐喻或不良引导。(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意外巧合)。

寒暑易节,光阴如梭,自沈墨言与林素问相继离世,倏忽间已过二十载春秋。

这一年春来特早,才过惊蛰,江南已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坐落在西湖畔的“墨言书院”,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祭典。今年的祭典与往年不同,乃是沈公百年诞辰,四方前来瞻仰祭拜者络绎不绝,竟排出二三里地去。

书院山长陆文清是沈墨言的再传弟子,年已花甲,须斑白。他站在书院最高的“明道阁”上,望着山下蜿蜒的人流,不禁感慨万千。

“老师,各地学子代表已在明伦堂等候。”年轻的书院执事前来禀报。

陆文清微微颔,缓步下楼。他走过书院长廊,两侧墙壁上悬挂着沈墨言与林素问的生平事迹图,每一幅图下都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这是他去年特意请画师绘制的,题为《浮生鉴》,意在让后世学子能直观地了解二位先贤的一生。

明伦堂内,来自全国十八行省的学子代表正襟危坐,见陆文清进来,齐齐起身行礼。

“诸位请坐。”陆文清在堂前主位落座,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今日清明,又值沈公百年诞辰,特邀各位前来,一为祭奠,二为研讨沈公林神医留下的精神遗产。”

他顿了顿,继续道:“老夫近日整理书院旧档,现一批未曾公开的沈公手稿。其中有数篇文章,专论人世得失、宦海浮沉,今日愿与诸位共同研读。”

堂下学子无不振奋。沈墨言的《浮生悟》虽已流传天下,但新现的手稿无疑将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陆文清命人将手稿分给学子们传阅。篇题为《三悔九思录》,是沈墨言晚年病中所作。

“余一生有三悔:一悔年少气盛,锐意改革而不懂迂回,致新政半途而废;二悔位高权重时,未能及时识破小人,致忠良受害;三悔执着是非,不懂宽恕之道,待人以严而失于恕。”

“然亦有九思幸甚:一思落魄时不改其志;二思得意时不忘其形;三思病痛时不怨天尤人;四思得遇知己,相知相惜;五思历尽沧桑,终悟本真;六思有生之年,得报效国家;七思临终之时,心无挂碍;八思留得文字,启迪后人;九思名声虽逝,精神长存。”

年轻学子们读至此,无不肃然。他们大多只知沈公一生功业,却不知他晚年竟有如此深刻的自省。

“原来沈公也有遗憾”一个来自江南的学子低声道。

陆文清微微点头:“正是。沈公的伟大,不在于他完美无缺,而在于他敢于直面自己的过失,并以此为鉴,警示后人。”

他指向墙上《浮生鉴》的第一幅图——少年沈墨言金榜题名,骑马游街,意气风。

“诸位请看,这是沈公年少得志之时。那时的他,以为凭借才华与抱负,便可荡涤朝廷积弊,重整山河。”

画卷上的沈墨言眉目飞扬,确有睥睨天下之气概。

“然而,”陆文清话锋一转,指向第二幅图——沈墨言狱中读书,虽身陷囹圄,却神态安然,“不过数年,他便因小人构陷,身陷天牢。诸位可知,这段经历对他意味着什么?”

学子们凝神细听。

“沈公后来回忆,狱中三月,虽失去自由,却得清明。他说那是他第一次真正静下心来思考:为何满腔热血,却落得如此下场?为何忠心为国,反遭猜忌陷害?”

陆文清踱步到第三幅图前——沈墨言与林素问在边疆救治百姓,背景是茫茫戈壁,两人衣衫简朴,却神色平和。

“贬谪边疆,在世人眼中是莫大不幸,对沈公而言,却是命运的馈赠。在这里,他远离朝堂纷争,亲眼目睹百姓疾苦;在这里,他得遇林神医,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情义。”

一个北方学子举手问道:“山长,沈公在边疆三年,可曾怨天尤人?”

陆文清微微一笑,从手稿中抽出一页:“这是沈公在边疆写给友人的信,诸位可传阅一观。”

信中写道:“初至边塞,见黄沙漫天,民生维艰,确有心灰意冷之时。然日渐久,反觉此间天地广阔,人心质朴。日间与戍边将士同操练,夜间与素问论医道,闲时教边民子弟读书识字,竟觉比在朝中勾心斗角时更为充实。乃知人生际遇,福祸相依,端看如何面对”

学子们传阅着这封泛黄的信件,仿佛看到了那个在逆境中依然从容的沈墨言。

“沈公的可贵,就在于他能够在任何境遇中都找到生命的意义。”陆文清总结道,“这也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镜鉴之一——顺境不骄,逆境不馁,始终保持内心的从容。”

午后,祭典正式开始。陆文清带领众学子至书院后山的沈林合葬墓前祭拜。墓园简朴,唯有青石墓碑一方,上刻沈墨言自题诗:“来时赤子去时真,不负苍天不负心。红尘一梦终须醒,留取丹心照古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祭拜完毕,陆文清并未让大家立即散去,而是在墓前的石阶上坐下,开始了又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