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银凤一出房门就看她老神在在的样子,抬起手腕:“这才几点啊?”
罗雁嘻嘻笑:“妈妈早上好!”
刘银凤想起孩子上小学的第一天。
那时刚复课,胡同里好些人家其实是不让孩子去学校的,同龄的小朋友们成天在外头东奔西走,但女儿从小跟其他人不扎堆,成天看她一个人坐着,当妈的难免心里难受,想想还是送过去。
一晃十年,孩子居然要读大学了。
这日子过得够快的,刘银凤感慨万分:“好,好,早上好。”
她今天也要陪女儿去学校,特意穿了身漂亮衣裳。
母女俩携手出门,在胡同口坐了公交车。
车上遇见邻居,刘银凤昂首挺胸跟人家絮叨。
罗雁觉得整车的人估计都知道她考上交大这个好消息,往角落里缩了缩。
这孩子,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刘银凤收住话头,正好到站,从早高峰的人群中把女儿扯出来:“下了。”
公交站就设置在校门口,刘银凤抬头一看,第一次发现:“怎么是叫北方交通大学。”
这几个字她倒是认得的。
罗雁也是填志愿的时候才知道前缀不是京市,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又查了一点校史,说:“原来叫中国交大,后来才改的。”
刘银凤:“还是原来的名字好,气派。”
罗雁:“人家其它交大不同意啊。”
刘银凤哪晓得这许多:“怎么还有别的?”
罗雁给她妈解释,母女俩慢慢往里走,看到有人举着“新生报道直走50米右转”的牌子,停下来张望着。
举牌的男人看上去年纪不小,刘银凤为表礼貌,用手指着:“老师,是在那栋楼报道吗?”
男人回头一看,先点头表示同意,又解释:“我也是学生。”
学生?这长得真够老成的。
刘银凤:“真不好意思。”
她也算见过大风大浪,当然不会为这种小事尴尬。
倒是罗雁有很容易替别人想找个缝钻进去,嗫嚅:“学长好。”
人家也没放在心上:“没事,我本来就三十几了。”
恢复高考的头两届,在招生上对年龄放宽,据说还有母女、父子同时入学的情况。
不过今年政策收缩,来报道的都在二十左右的年纪。
罗雁很明显能看出哪些人是新生,尤其是扛着大包小包的。
母女俩双手空空,很具备助人为乐的精神,远远看一位小个子姑娘快被压塌,赶紧过去搭把手。
女孩操着一口方言味的普通话:“谢谢谢谢谢谢!”
罗雁只好回:“没事没事没事。”
一问一答,两个人都笑起来。
但指望女儿多搭几句话是不可能了,刘银凤主动问:“闺女哪里人?”
闲话几句基本情况,到报道处,大家才各自按照学院排队。
罗雁站在运输学院的队伍里,挥着扇子,一边说:“妈,我看没这么快,您还是先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