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韵泽将她拥入怀中,低头在她额上印下一个轻柔的吻。
阳光透过荷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两人身上,温暖而明媚。
沈明姝靠在谢韵泽的怀里,听着他沉稳的心跳,闻着他身上淡淡的檀香,心中充满了安宁与幸福。
荷花节定情之后,沈明姝与谢韵泽的日子过得愈发蜜里调油。
谢韵泽待她更是倾尽温柔,每日会亲自到舅舅家附近的巷口等她,或是陪她在古镇的街巷里闲逛,买些江南特色的小玩意儿;或是带她去别院的荷塘边静坐,他看书,她便趴在一旁描花样,偶尔凑过去问些幼稚的问题,他也从不嫌烦,耐心解答;或是在月色皎洁的夜晚,陪她在院内散步,给她讲江南的风土人情,讲书中的趣闻轶事。
他会记得她喜欢吃的桂花糕,每日让老仆提前备好;会在她被蚊虫叮咬时,亲自为她涂抹药膏;会在她偶尔思念京城亲友时,温言细语地安慰她,说等他伤愈,便陪她一同回京。
沈明姝沉浸在这份温柔与宠溺之中,日日过得如沐春风,脸上的笑容就从未断过。
她以为,这样的幸福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他们携手回京,拜堂成亲,相守一生。
可日子久了,那份最初的新鲜与悸动,渐渐被平淡所取代。
江南的景致虽美,却终究少了京城的繁华热闹。
古镇的街巷来来去去都是那些模样,荷塘的荷花看久了也觉寻常,耳边听到的都是软糯的江南口音,没有京中好友的插科打诨,没有街头巷尾的叫卖吆喝,更没有那些让她觉得刺激有趣的新鲜事儿。
沈明姝骨子里的骄纵与爱玩,终究是按捺不住了。
起初,她只是偶尔在谢韵泽面前抱怨几句:“谢公子,江南虽好,可我总觉得有些无趣。
我想念京城的糖葫芦,想念戏楼里的昆曲,想念和姐妹们一起骑马射箭的日子。”
谢韵泽闻言,总是温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说道:“再等等,等我伤愈,便带你回京。
到时候,我陪你去吃糖葫芦,去听昆曲,去骑马射箭,好不好?”
他的承诺总是温柔而坚定,可沈明姝心里的烦躁,却并未因此减少。
她知道谢韵泽是为了她好,是想等身体好些再启程,可她骨子里的急性子,让她难以忍受这样日复一日的平淡。
更让她觉得无趣的,是谢韵泽的“体弱”。
定情之后,谢韵泽待她虽温柔,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从未有过过分亲昵的举动。
他依旧走得慢,依旧不能劳累,依旧需要日日静养。
有时沈明姝想拉着他去远些的地方游玩,他总是以身体不适为由婉拒;有时她想和他像京中情侣那般打打闹闹,他也总是温柔地制止,说怕伤了她,也怕累了自己。
次数多了,沈明姝心里便渐渐生出了腻烦之意。
她想念京中那些鲜活的日子,想念那些围着她转,能陪她肆意玩闹的朋友,想念那种无拘无束,肆意张扬的生活。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日日守着一个“病弱”的公子,过着清淡如水,毫无波澜的日子。
她开始觉得,谢韵泽的温柔太过平淡,他的宠溺太过束缚。
他就像一杯温水,解渴,却没有烈酒那般酣畅淋漓;他就像一幅静态的水墨画,雅致,却没有京城的繁华那般鲜活热闹。
这份腻烦之意,像藤蔓一样在她心里悄悄滋生,越长越盛,渐渐掩盖了最初的爱恋与感动。
那日,她收到了京中好友寄来的书信。
信中描述了京城的种种趣事:哪家戏楼新来了名角,唱腔绝妙;哪家酒楼推出了新的菜式,美味可口;姐妹们近日又去了城郊的马场骑马,玩得不亦乐乎。
看着信中的内容,沈明姝的心里越发躁动不安。
她将信读了一遍又一遍,眼前仿佛浮现出京城繁华热闹的景象,浮现出与好友们嬉笑打闹的画面。
对比之下,江南的日子更显无趣,谢韵泽的陪伴也更显乏味。
她开始找各种借口减少去别院的次数,有时说身体不适,有时说要陪表妹做女红,有时干脆就待在房间里,对着京城的方向发呆。
谢韵泽察觉到了她的变化,心中虽有疑惑与不安,却依旧温柔地询问:“明姝,你近日为何总是闷闷不乐?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沈明姝避开他的目光,敷衍道:“没有,只是有些想家了。”
谢韵泽看着她疏离的模样,眼底闪过一丝失落,却依旧温柔地说道:“我知道你想家,再忍忍,等我再调理一段时间,我们就回京。”
他的温柔,此刻在沈明姝看来,却成了一种负担。
她知道自己这样不对,谢韵泽待她那般好,她不该如此不知好歹。
可她控制不住自己的内心,那种对京城繁华的渴望,对平淡日子的腻烦,已经占据了她的全部思绪。
她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她想要的,是无拘无束的生活,是热闹鲜活的日子,是能陪她肆意张扬,玩闹折腾的伴侣。
而谢韵泽,显然不符合这些。
他温柔,体贴,深情,却也体弱,内敛,平淡。
他能给她安稳的幸福,却给不了她想要的刺激与热闹。
或许,她对谢韵泽的感情,从一开始就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一时的新鲜与好奇,只是江南烟雨下的一时冲动。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再也无法抑制。
她开始盘算着返京。
她想,与其在这里日日忍受着无趣与腻烦,不如早点回到京城,重拾往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