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我在秦朝搞发展101 > 第102章(第1页)

第102章(第1页)

他本来琢磨着始皇帝让扶苏开始办实事,他们儒家要好好争取这位即有希望继承大统、又偏向儒家的长公子。儒家已经开罪始皇帝了,不能再在政治领域无人占领。

儒家虽然备受打压,但儒家弟子的人数其实并不算少。

如今法家一家独大,大秦奉行以吏为师,朝野上下官吏几乎都出身法家。儒家比不上法家显赫,和曾经并列为显学的墨家相比,又好上不少。

毕竟墨家,可是连组织都断裂了啊。一分为三,相里墨又被大秦收编,很难继续传承。虽然如今背靠神使占领一席之地,未来却是未可知的。

淳于越好不容易带着一些弟子挤进了扶苏的抚农工作,正与关中三老展开亲切和蔼的问候,磋商种麦事宜,暗搓搓在宣传口为扶苏造势。

什么“宿根越冬乃得嘉穗,犹君子守节终遇明时”。

什么“公子施仁政于井陌”。

儒家和三老简直有无穷无尽的话可说。

首先,三老是秦在县、乡设置的基层教化官吏,主要负责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三老一般来说由地方上年高德劭、品行端正、有威望的长者担任。

那可不是巧了。

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正是“教化”,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强调“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儒家认为通过道德教化,尤其是孝悌、仁义、忠信等伦理规范,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

三老作为地方道德楷模和乡贤的角色定位,完美契合儒家对“君子”、“贤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理想。

儒家和三老之间存在着隐秘而深刻的联系。

淳于越借此机会打入了关中基层。他正派遣麾下弟子一个个驻扎乡里,为扶苏公子的大计添砖加瓦,怎料竟然有儒生敢在始皇帝眼皮底下做这等事。

“愚不可及!”淳于越愤怒。

始皇帝这个人,极其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大秦推行“泰半之赋”,迫使男女共同承担经济压力。秦律中也明确规定在刺绣等精细工种上“女子一人当男子一人”,赋予了女子与男同等的生产价值认定。

秦律对女性财产和婚姻的保护更是罕见。尽管这一切都是因为对女子的劳动力的压榨。

法家、墨家难道不赞成女主内男主外吗?他们当然赞同。

但在始皇帝眼里,一个女人就是一个源源不断提供劳力和生产财富的人。

要是真被关进家里,始皇帝才是呕死了。

淳于越捏着鼻子捞了两个蠢货一把,然后把人打包回老家了。

男人又说道:“这个淳于博士也很奇怪,听说他买了很多母鸡喂养在家里,也不知道干什么。”

婶子抖了抖蓑衣上的雪:“管他呢。他都去捞人了还能是什么好货?”

“三老对他啊可尊敬了。”

“咱家可是有女儿的,真让他说的那样女主内,咱女儿日子就难过了。我还想等女儿再大一点让她跟阿禾学刺绣,再进官坊去。”

“那官坊还招人?”

“阿禾说她的上官说了,官坊会从咸阳开到其他地方。咱们早做准备,准没错。”

“欸欸。”男人讷讷应是,又说道:“弄完这一道咱就回家。”

大雪绵密,寒风冷肃,两人心中却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

在他们身后的夯土官道上,一匹快马疾驰而来,奔向咸阳宫中。

……

一千营养液加更

章台宫的铜兽在寒气中寥寥生起白雾,始皇帝案前的奏折堆积成了小山。

从竹简换成纸张,确实节省了很多处理政事的时间。始皇帝还没有体会到纸张的其余妙用,但仅此一点也足够他放松许多。

林凤至目前产量不高,不能全面供给官府,只能先仅供始皇帝使用。

始皇帝召见了扶苏。

扶苏近日来为种植冬麦的事忙得不可开交。亲自上手了农耕事宜之后,才发现这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他作为长公子,自幼生长在于咸阳宫阙,接触的是典籍、儒生、权谋和礼乐。

他直接面对了大秦最广大的群体——农民。播种、管理、收获的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汗水。他深刻体会到农民在沉重赋税和徭役压力下维持生计的不易,这远比奏章上的数字更能触动心灵。

曾经书本上的“重农”思想变成了具体的行动。秦以耕战立国,粮食是支撑庞大帝国机器的绝对命脉。亲自参与粮食生产,让他切肤感受到农业对于国家存续和强大的极端重要性,深刻理解“农为邦本”绝非虚言。

他在农官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节气、观察土壤墒情、了解选种、应对病虫害和旱涝灾害等等农业相关知识。

这迫使他从理论走向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管理种植冬麦并非单打独斗,涉及到协调人力、分配工具、安排农时进度、处理各种突发状况。

农业的核心不仅是土地和技术,更是人。他更能理解体恤民力、爱惜民生的极端重要性。

亲自管理种植冬麦,对扶苏而言,是一次至关重要的向下扎根的历练。它拉近了他与帝国真实面目的距离,使他从高高在上的储君候选人,变成了一个脚踩泥土、理解民生疾苦的潜在统治者。

它填补了宫廷教育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巨大鸿沟,赋予了他书本和朝堂无法提供的实践智慧、务实精神和微观管理能力。

别人对他近期的成果满不满意他不知道,他自己是挺满意自己的改变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