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失控的倒计时
林野的指尖在键盘上悬了三秒,最终还是按下了送键。屏幕右下角的进度条以肉眼可见的度爬升,伴随“布成功”的提示弹出,他办公桌上的咖啡已经凉透——这是今晚的第三杯,却没能压下太阳穴突突的跳动。
作为“城市记忆”公益传播项目的负责人,他花了三个月说服博物馆开放民国档案,又用一个月协调高校摄影系拍摄老建筑纪录片,可此刻让他心跳加的,不是即将启动的系列活动,而是后台突然暴涨的私信。十分钟前,项目官微布了第一条预热微博,配图是修复后的年街道全景图,文案里只提了句“下周揭晓神秘联动”,评论区却已经炸开了锅。
“这不是我太爷爷当年开的绸缎庄吗?!”
“图里穿蓝布衫的人,是不是档案里记载的地下党员?”
“联动是要重映老电影吗?求《钟楼往事》!”
林野揉了揉干涩的眼睛,点开最新一条私信,信人id是“旧时光放映员”,内容只有一句话:“你们漏了最重要的东西,三天后我会补上。”没有头像,没有历史动态,像一颗突然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他心里漾开不安的涟漪。他本能地想回复,却现对方已经设置了“仅接受关注者私信”,而点击关注时,系统提示“该用户不存在”。
“林哥,数据出来了!”实习生小周抱着笔记本跑过来,声音里满是兴奋,“预热微博转量破五万,话题城市记忆唤醒计划已经冲到热搜第二十三,还在涨!”她指着屏幕上的曲线,“你看,大部分转都来自本地用户,还有几个历史博主主动转了,咱们这波是不是要火?”
林野没说话,只是把“旧时光放映员”的私信推到她面前。小周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手指无意识地抠着笔记本边缘:“这……会不会是恶作剧啊?现在网上好多人喜欢搞这种神秘兮兮的噱头。”
“如果只是恶作剧,为什么要提‘补上最重要的东西’?”林野起身走到窗边,楼下的霓虹灯光透过玻璃映在他脸上,“我们的活动方案只有核心团队知道,连联动方的名字都没对外透露过。”他想起上周开会时,博物馆馆长特意强调的民国档案特殊性——其中有三卷关于抗战时期文化保护的记录,因为涉及未公开的人物信息,至今还锁在恒温库房里。
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博物馆负责档案管理的张教授。电话接通的瞬间,苍老的声音带着罕见的急促:“林野,你赶紧来一趟库房,有卷档案……好像被动过了。”
第二章:被篡改的记忆
博物馆库房的恒温系统嗡嗡作响,林野跟着张教授穿过一排排金属架,指尖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旧纸气息。当编号“--o”的档案盒被从顶层取下时,张教授的手明显在抖——这个盒子的锁扣上,有一道新鲜的划痕,而按照规定,所有档案盒的开启都需要双人密码,且全程有监控记录。
“昨天下午我还检查过这排档案,当时锁是好的。”张教授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面的宣纸泛黄脆,却整齐地叠放着,“奇怪,里面的文件好像没少……”
林野凑近看了一眼,最上面的一页是年月的《文化保护人员名单》,钢笔字迹娟秀,署名是“苏清和”。这个名字他很熟悉,是民国时期着名的古籍修复师,也是“城市记忆”项目重点挖掘的人物之一。可当他翻到第二页时,呼吸突然停滞了——原本记录苏清和年赴重庆工作的文字,被人用极细的墨笔改成了“年赴上海,参与日军文化掠夺”,旁边还多了一行小字:“证据存于市档案馆o室”。
“这不可能!”张教授猛地提高声音,手指拂过修改处,“苏清和是出了名的爱国人士,当年为了保护一批古籍,差点被日军逮捕,怎么可能……”他的话没说完,就被林野拉住了。
“张教授,先别声张。”林野的目光落在档案盒底部,那里贴着一张极小的便签,上面的字迹和私信里的“旧时光放映员”一模一样:“想知道真相,明天上午十点,去钟楼广场的老电话亭。”
走出博物馆时,天已经蒙蒙亮。林野沿着街边的老梧桐散步,试图理清混乱的思绪。“城市记忆”项目的初衷,是通过挖掘本土历史,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可现在,有人似乎想用这段历史制造混乱。是竞争对手的恶意破坏?还是真的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手机又响了,这次是项目合作方——市档案馆的李馆长。“林野,你们是不是在找o室的资料?”李馆长的声音带着疑惑,“刚才有人打电话来咨询年的文化人员档案,还报了你们项目的名字,我没敢随便给,先跟你确认一下。”
林野的心沉了下去:“不是我们的人。对方有没有说名字?”
“没说,只留了个邮箱,地址是……”李馆长念出一串字符,林野迅记在手机上。他点开邮箱搜索,现这个地址只在三年前的一个历史论坛上出现过,帖内容是关于苏清和的生平考证,帖人id正是“旧时光放映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晚,林野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翻遍了所有关于苏清和的资料。从博物馆的档案到民间收藏的书信,再到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论文,所有信息都指向一个结论:苏清和是坚定的抗日爱国人士。可那个被篡改的档案、神秘的私信,还有档案馆的咨询电话,又像一张网,把他困在真假难辨的迷雾里。
凌晨两点,他终于在一篇o年的访谈录里找到线索。受访人是苏清和的学生,提到年苏清和确实去过上海,但目的是营救被日军关押的古籍修复师,而非参与掠夺。访谈最后还提到,当时有个叫“周明远”的汉奸,曾伪造苏清和的签名,试图将一批古籍献给日军,后来被苏清和当众揭穿,周明远因此怀恨在心,扬言要“让苏清和身败名裂”。
林野猛地坐直身体,搜索“周明远”的名字。资料显示,周明远在抗战胜利后逃往国外,而他的孙子周立群,现在是本地一家文化公司的老板——这家公司,正是三个月前竞标“城市记忆”项目失败的竞争对手。
第三章:广场上的对峙
钟楼广场的老电话亭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遗物,红色的铁皮已经生锈,玻璃上贴着泛黄的小广告。上午九点五十分,林野站在不远处的树荫下,看着电话亭的门紧闭着,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形成斑驳的光影。
十分钟后,一个穿着黑色风衣的男人走到电话亭前,左右张望了一下,然后推门进去。林野认出他——周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