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无数是指什么 > 瓮土记hvv(第2页)

瓮土记hvv(第2页)

敏宇趁机注册了社交媒体账号,分享阿嬷制作土锅和料理的过程。视频里,顺礼穿着韩服揉泥、盘条,窑火熊熊燃烧,土锅出炉时的惊艳,还有料理上桌时滋滋作响的声音,吸引了大量粉丝。有人留言说:“原来传统土锅这么有讲究,我也想试试用土锅做饭。”还有人问:“在哪里能买到这样的土锅?”

敏宇看到了商机。他和阿嬷商量,在餐馆后面建了一个小型窑口,专门制作土锅,除了供餐馆使用,还对外销售。顺礼带着几个愿意学习的年轻人,传授瓮器制作技艺,她教他们如何挑选黏土,如何控制窑火温度,如何判断土锅的好坏。

“手艺不能只传家人,要传给所有愿意学的人。”顺礼说,“当年我父亲把手艺传给我,是希望这门手艺能活下去。现在,我要把它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瓮器的价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敏宇还开通了线上商城,销售土锅和阿嬷腌制的泡菜、大酱。他给土锅取名“顺天瓮”,以纪念故乡和顺礼的坚守。线上订单越来越多,有来自韩国各地的,还有来自中国、日本的留学生和华侨,他们说,用“顺天瓮”煮出来的食物,有家的味道。

有一天,阿嬷接到了一个特殊的订单,来自尔的一家高端餐厅,他们想订购一批定制的土锅,用于推出传统韩食套餐。敏宇带着阿嬷去尔洽谈,餐厅老板是一位年轻的厨师,他说:“我在国外留学时,现很多人对韩国传统料理感兴趣,但他们接触到的都是改良版。我想让更多人吃到正宗的韩食,而你的土锅,正是正宗的象征。”

顺礼很高兴,她根据餐厅的需求,设计了不同尺寸的土锅,有用来装汤的深锅,有用来盛饭的浅锅,还有用来烤菜的平锅。她亲自监督制作,每一个土锅都经过反复打磨和烧制,确保品质。

餐厅的传统韩食套餐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热烈追捧。很多食客说,用土锅盛放的料理,不仅味道正宗,还充满了仪式感。媒体争相报道,称“顺天瓮”让韩国传统瓮器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也让传统韩食焕了新的生机。

敏宇站在尔的餐厅里,看着食客们用阿嬷制作的土锅品尝料理,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想起了庆尚北道的窑火,想起了阿嬷揉泥时的身影,想起了那些质疑和坚持。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他要和阿嬷一起,让这承载着千年文化的瓮土,走向更远的地方。

顺礼坐在餐厅的角落,喝着一杯米酒。窗外,尔的夜景灯火辉煌,她仿佛看到了洛东江畔的黏土,看到了顺天村的窑口,看到了祖辈们的笑容。她知道,手艺不会消失,文化不会断裂,只要有人坚守,有人生生不息地传承,这窑火就会永远燃烧,这瓮土就会永远芬芳。

第三章跨海薪火

上海的秋天,梧桐叶铺满街道,“顺天瓮”的线下体验店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李敏宇穿着简约的衬衫,正在给排队的顾客讲解:“这款土锅是我们庆尚北道的传统工艺,用红黏土和洛东江的砂粒制成,经过三天三夜的窑火烧制,用来煮米饭会自带香气,烤锅巴特别酥脆。”

这是“顺天瓮”第一次走出韩国,来到中国。促成这次合作的,是一位名叫陈悦的中国女孩。陈悦在韩国留学时,偶然吃到了“故乡味”餐馆的土锅料理,被那独特的味道和背后的文化故事深深吸引。她毕业后回国创业,一直想把这种传统的土锅和料理引进中国。

“我觉得中国消费者和韩国人一样,重视家庭饮食,追求健康本味。”陈悦和敏宇洽谈合作时说,“而且中国的饮食文化和韩国有很多相通之处,土锅料理一定能被中国消费者接受。”

敏宇和阿嬷商量了很久,最终同意了。他们知道,这不仅是拓展市场,更是文化的交流。顺礼特意制作了一批适合中国家庭使用的土锅,尺寸比韩国本土的稍大,还增加了带盖的汤锅款式,方便煮中国的炖汤和火锅。

体验店的装修充满了传统韵味:墙上挂着顺礼制作土锅的照片,展示柜里摆放着不同规格的“顺天瓮”,还有专门的区域演示土锅料理的制作过程。顺礼亲自坐镇体验店,教中国消费者如何使用土锅:“用土锅做饭,火不能太大,要慢慢煮,让食材的味道慢慢渗透出来。煮完后不要马上用冷水冲,以免锅体开裂。”

中国消费者对土锅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一位阿姨买了一个石锅,回家做了石锅拌饭,特意拍了照片给体验店:“我孙子平时不爱吃饭,今天用这个土锅做的拌饭,他吃了两大碗,说锅巴特别香!”还有一对年轻夫妇,买了土锅用来煮火锅,他们说:“土锅煮出来的火锅味道更浓郁,蔬菜也更清甜,而且没有金属味,很健康。”

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消费者反映,土锅太笨重,而且容易开裂。敏宇耐心解释:“土锅的重量是因为材质天然,厚重的锅壁能均匀受热,锁住温度。只要正确使用,避免骤冷骤热,就能用很久。”他还制作了详细的使用说明书,分步骤讲解土锅的使用和保养方法。

为了让中国消费者更好地接受土锅料理,敏宇和陈悦还对菜单进行了改良。他们保留了经典的石锅拌饭、部队锅、土豆锅,还推出了适合中国口味的土锅炖鸡、土锅焖排骨、土锅蔬菜粥等菜品。顺礼根据中国食材的特点,调整了酱料的比例,减少了辣味,增加了鲜味,让料理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

“饮食文化是相通的,重要的是保留本质,适应差异。”顺礼说,“就像土锅,无论煮什么菜,核心都是保留食材的本味,这一点在任何国家都一样。”

体验店的生意越来越火爆,甚至吸引了很多美食博主和媒体前来打卡。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土锅料理的味道和制作过程,让“顺天瓮”被更多人知道。有位美食博主写道:“这口来自韩国的土锅,煮出的不仅是美味,还有千年的匠心和文化。在快节奏的今天,用这样一口锅慢慢做饭,也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敏宇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充满了感慨。他想起了庆尚北道的小山村,想起了阿嬷蹲在黏土堆前的身影,想起了那些质疑土锅会被时代淘汰的声音。如今,这承载着祖辈智慧的土锅,不仅在韩国焕新生,还跨越国界,在中国找到了新的土壤。

顺礼的身体不如从前,敏宇想让她回韩国休养,但她摇摇头:“我要留在这里,看着更多中国人用上我们的土锅,吃到我们做的料理。这是我父亲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她每天依旧会去体验店,指导厨师制作料理,解答消费者的疑问,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

有一天,一位白苍苍的老先生来到体验店,他看着展示柜里的土锅,眼眶湿润了。“我年轻的时候在韩国当过兵,”老先生说,“那时候,村里的阿妈妮就是用这样的土锅给我们煮泡菜汤,那味道我记了一辈子。没想到,几十年后,在中国还能吃到这样的味道。”

顺礼听说后,亲自给老先生做了一碗泡菜汤。老先生喝着汤,眼泪掉了下来:“就是这个味道,和当年一模一样。谢谢你,让我重温了年轻时的记忆。”

顺礼握住老先生的手,轻声说:“只要手艺还在,味道就不会消失。这口土锅,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也连接着不同国家的人们。”

那天晚上,敏宇和阿嬷、陈悦坐在体验店的角落里,看着窗外的灯火。顺礼拿起一个小小的土锅,摩挲着壁身的纹路:“我小时候,父亲告诉我,土是有灵性的,你对它用心,它就会回报你。现在我相信,文化也是有灵性的,只要我们愿意传承和交流,它就会永远活下去。”

敏宇点点头。他知道,这口小小的土锅,承载的不仅是一门手艺,一段历史,更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包容。未来,他想把“顺天瓮”带到更多国家,让这窑火不灭的匠心,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绽放出温暖的光芒。而那来自庆尚北道的红黏土,也将在时光的沉淀中,继续讲述着关于传承、坚守与热爱的故事。

喜欢无数之众请大家收藏:dududu无数之众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