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背後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台上的对话如同藤蔓,渐渐攀援至更深的角落。她们开始小心翼翼地分享各自校园生活的碎片,试图为对方拼凑出一幅自己世界的图景。
林晚星谈起老师的不作为时,语气里带着一种认命般的平静。“……就那样吧,老师大概也忙,觉得都是小打小闹,过去了就算了。”她省略了厕所里的巴掌和那些刻骨的孤立,只留下一个模糊而无奈的轮廓。
苏念辰安静地听着,霓虹的光在她镜片上微微反光。她沉吟了一下,试图用一个更“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也许……老师确实有忙不过来的行政工作。而且,处理学生间的矛盾……很多时候也只能和稀泥,毕竟没有真的出什麽大事。”她的话语像是一层薄纱,轻轻覆盖在林晚星血淋淋的伤口上,并非不同情,而是她习惯了在这种事情上寻找一个看似合理的丶系统性的解释,这让她感到一丝可控的安全感。
而当苏念辰说起自己班级时,她的描述则带着一种旁观者般的疏离与淡淡的羡慕。“我们班学习氛围很浓。上次有个男生模仿物理老师说话,惟妙惟肖的,全班都笑了,连老师自己都忍不住笑了……那时候,感觉大家都挺开心的。”她描绘出一幅其乐融融丶目标一致的集体画卷,与林晚星那个冰冷窒息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们通过这些分享,仿佛在两个平行的世界里开了一扇小窗,窥见了对方截然不同的高中生活——一个是充斥着无形硝烟与冰冷排斥的荒原,一个是运行在精英轨道上丶偶尔才有温情流露的精密机器。
然而,每当话题的指针稍稍偏向“家庭”这个区域,苏念辰那里的信号就会变得紊乱而模糊。
她会说:“我爸妈……他们对我很好。”话语的开头总是肯定的,甚至带着某种程式化的感恩。“每天都会给我准备水果和热牛奶,怕我营养跟不上。”“他们为了我的学习,操了很多心,找了很多资料。”
起初,林晚星只是安静地听着,觉得苏学姐的家庭真温暖,和自己的截然不同。但听的次数多了,一种微妙的不协调感渐渐浮现。苏念辰的话语里充满了“他们”——“他们”认为,“他们”安排,“他们”付出。她像是一个尽职的播音员,反复播报着父母精心编排的剧本,台词华丽,情感正确。
可是,“我”呢?
苏念辰自己在哪里?
她喜欢吃什麽?讨厌什麽?她希望晚上那杯牛奶是甜的还是无糖的?她对那些“找来的资料”有什麽看法?所有这些关乎她自身喜恶丶情绪丶想法的部分,在她关于家庭的描述里,是全然缺席的。她像一个被掏空了内核的精致容器,只盛放着父母的期望和付出。
有一次,话题偶然触及了她们都选择走读的原因。
林晚星的理由直接而干脆,带着点破罐破摔的意味:“那件事之後……我爸妈也觉得没脸,干脆让我走读,眼不见为净。”她的话语里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苍凉。
轮到苏念辰时,她几乎是不假思索地丶流畅地给出了答案:“我父母是担心我住校不习惯,怕和室友处不好关系,会影响学习状态。”这个理由听起来如此充分,如此合乎逻辑,充满了父母的关爱与远见。
可林晚星却第一次在那完美的理由背後,听出了一丝异样。她看着苏念辰在说这话时,下意识摩挲着栏杆的细微动作,以及那双映着霓虹丶却似乎看向更遥远地方的眼睛。一个疑问在她心中悄悄萌芽:这究竟是真正的“关爱”,还是另一种形式的……不放心?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确保她始终处于家庭的视野与规训范围之内?
她没有问出口。她知道那道界限在哪里。就像苏念辰从不追问她脸上伤痕的具体来历,她也绝不会去戳破苏念辰用感恩和理性精心构筑的那道屏障。她们都太懂得保护对方那不愿示人的伤疤。
但一种更深的懂得,在这无声的观察与小心翼翼的试探中滋生。林晚星明白了,苏念辰背负的,或许并不仅仅是学业的重量,还有一种更深沉丶更无处诉说的,以“爱”为名的束缚。而苏念辰也隐约感知到,林晚星所经历的,远非简单的“同学关系不好”,那是一种足以摧垮一个人意志的丶系统性的冷漠与恶意。
夜色中,她们沉默了片刻,各自消化着对彼此处境更深入的了解。那是一种沉重的懂得,但因为有了对方的存在,这沉重里,似乎也生出了一丝并肩承受的力量。她们依旧是两座孤岛,但连接彼此的,不再仅仅是好奇与短暂的慰藉,还有了一份对彼此深渊的丶沉默的凝视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