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甩锅技术炉火纯青,还自带“反咬一口”技能。如果不是李建国从中调和,亲家母二人在医院就能开战,准能出人命,医院秒变角斗场。
李建国的夹板人生从此开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命运竟然会被一个实习医生改写。
他那脆弱的心脏被两块磨盘挤压,左边是母亲的眼泪,右边是妻子的固执,磨盘间的缝隙越来越小,迟早会把他碾成粉末,一块夹心饼干的终极悲剧形态。
李守业风尘仆仆从兴旺岛赶到瓦国,他心心念念的孙子尚未脱离生命危险,仍在抢救中。
他和李建设观点一致,坚决要求追究责任。王杰母亲则以命相保,誓死维护范思科的饭碗。不让李守业和李建设参与此事。
李建国则迫于丈母娘的压力,对事情的展采取顺其自然的佛系态度。
高秀兰为新生儿制定了严格的救治方案,除了日常吸氧、注射维生素和血浆,还用上进口脑活素和降低颅内压以及抗惊厥药物。
一周过去了医生问:“是否放弃?还要救治吗?”
高秀平说:“我不信我孙子就这样走了,继续治。”
高秀平“头拱地也要走下去”的滚子精神在此刻附体!
高秀兰看着固执的高秀平,叹了口气:“姐啊,你这脾气比咱老家那黑礁石还硬,海浪冲了半辈子,棱角都没磨圆乎。”
高秀平心想:知姐莫若妹。
第九天、第十天,孩子没有好转的迹象,眼睛始终没有睁开。
医护人员耗尽耐心,高秀兰摇了摇头:“姐,这孩子恐怕醒不过来了,放弃吧?每天费用很高,没有抢救价值了”
高秀平说:“再治两天吧,就两天。”她近乎偏执的坚持,是绝望深渊里的最后一次信仰之跃!
第十一天,暗无天日。
第十二天,就在全体医护人员准备放弃,连高秀兰都眼神黯淡时,高秀平扑到保温箱前,那嘶哑的、仿佛从灵魂最深处挤出来的哭喊,穿透层层玻璃。
“孩子啊!你睁开眼看看吧!咱老高家的人,不能让人看扁了啊!你得像滚子一样,给奶奶争口气啊!不能白来这世上走一遭!睁开眼!睁睁眼看看奶奶!”
这哭喊,不仅是奶奶的呼唤,更是滚子当年守护精神的隔代传承!是生命对生命的终极呐喊!
奇迹出现了!仿佛那沉睡的小生命真的听到了“滚子”这个刻在家族血脉里的名字,听到了奶奶泣血的呼唤与那黑狗不屈的魂魄。
护士惊讶地尖叫起来:“睁眼了!快看呢!他睁眼了!”
十二天的黑暗长夜,终于被一丝微光刺破!这奇迹,是“滚子精神”在血脉中的又一次伟大胜利!是对高秀平一生坚守“不抛弃不放弃”的最好回响!
保温箱里,那双初睁的眼,茫然却清澈,映着高秀平泪流满面的脸,也仿佛映出了八十年前,那条守护在女婴身旁的、忠诚的黑狗影子。
这里是瓦国妇婴医院,一九九七年的十一月十一日,当婴孩在出生的第十二天终于睁开眼的瞬间,医护人员兴奋得奔走相告。
高秀平突然明白:滚子当年守护的不是狗挡,而是这个尚未降生的生命。
时光仿佛回到一九四二年,那个她自己降生的年代,狗挡的降生意味着命运的多舛,但无论有多少险阻,最终都会被当成垫脚石,指向前方。
就像海边的礁石,看似在抵抗浪涛,实则在为更远处的沙滩承受冲击。
三代人的苦难环环相扣,原来最锋利的命运之刀,早被滚子用皮毛磨钝了刃。
此刻保温箱里的婴孩瞳孔中,分明映着五十五年前那个四月十八的黄昏,滚子蹲在门槛上,右耳的缺口像被月光咬了一口的黑麦饼。
生命是一场接力赛,苦难是传递的接力棒,而爱是唯一的终点。
睁开双眼的婴孩用锐利的目光向世界宣告他的到来,那是他来到世上的第十二天。
他的奶奶在这十二天时间里,在高云兰主任的指导下,每天定时手动控制婴孩头部的位置和方向,以利于更快恢复,她在用耐力和毅力创造奇迹。
此后一周的时间,他每天都在快好转,上帝赐予他一个能的奶奶,也赐予他一种能力,让他创造奇迹。
第十八天,他奇迹般睁开眼睛,各项指标检测正常,符合出院条件。
高秀兰为他量身定制一套长期康复干预方案,从日常操作到后期预防措施面面俱到。
包括抓握、捏取物品、步态训练、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等物理疗法和神经修复药物治疗。
并嘱咐高秀平一定要定期随访,监测育里程碑,早期现脑瘫或者智力障碍迹象。
同时采取感染防控和营养支持等措施预防并症,避免头部压迫和做好家庭教育等家庭护理和心理支持。
总之就是要长期训练,不可掉以轻心。
李守业为孙子取名骏骏,希望他像骏马一样强壮。
关于他的出生,一家人守口如瓶。他们不想让孩子背负太多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