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姥姥家里肯定是出杜,但杜没有被抽到。
也就去记分员那里报了名。
结束之后李桂香就拉着秦巧梅跑到了集市。
陆旷没有来,他说还有事。
这时候虽然严禁倒买倒卖,但却还是保留着集市。
毕竟现在是手工时代,自己家的农产品,衣服、生活物品,等等很多东西。
尤其是还有一些山货。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东北这个时候就是地大物博,有胆量的进山碰运气,搞到一些野味就会拿来集市上卖。
还有一些自己家里省吃俭用喂养的家禽。
这些人面前是人聚集最多的地方。
谁都想吃肉。
秦巧梅一边逛一边留意着。
内心有很多想法不断涌出。
若是光靠她和陆旷赚的工分,一年下来三餐不饱。
而且家里的粮食很少,陆旷的粮只有不到一百斤,剩下的就是她从家里带过来的。
她有点后悔没叫上陆旷一起来。
她找了一个看着合眼缘的大婶买了o斤榆树皮面。
老一辈的人说吃树皮,其实就是榆树皮面。
算是老一辈眼里很好的粮食面了,被称为那个时代的‘救饥粮’,在里面放一些粗粮、野菜、玉米面就能做成窝窝头和一些饼子。
现在秦家猫冬的时候还用榆树皮蒸窝窝头。
但秦巧梅买来可不是做窝窝头的,而是要做饸饹饼。
这个东西不贵,分钱一斤,秦巧梅买了十斤才花了两毛钱。
“你买这个干啥,苦不拉几的。”李桂香看了一眼秦巧梅手里的东西直皱眉,“你俩要是没吃的,实在不行到时候上我家拿点,我家有多的土豆和红薯。”
“多谢你。”秦巧梅摇摇头,道谢,“我就是馋这口味道。”
正巧卖榆树皮面的大婶子被子里还捂着二十五个鸡蛋。
她也买了。
只是比供销社的价格贵一些,要四毛二一斤,供销社的三毛八。
一般人家不养鸡的一次也就是买几个给家里小孩解解馋,秦巧梅出手大方,也没还价,大嫂乐的合不拢嘴,“闺你这闺女,也不知道讲价。”
讲价秦巧梅还真不会,毕竟她从来没赶过集,她都是网购,另外去市也都是明码标价。
大嫂明显是个质朴的人,“我算你四毛钱一斤,这里有两斤半,正好一块钱。”
“你这丫头,这么多鸡蛋不怕吃坏喽,有姐妹坐月子吗?”
秦巧梅也是笑的和善,没多做解释,“您要是还有,我还要呢。”
“哪有那么多粮食喂,我家里加我婆家一共才个鸡,这鸡冬天又不咋下蛋,可难攒了。”
“但我帮你问问吧。”大嫂扯着嗓子朝边上喊,“老孙,你家蛋卖不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