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心理学角度师生恋 > 第98章 课心理学视角下 努力却停滞的慢性化困局成因探析(第1页)

第98章 课心理学视角下 努力却停滞的慢性化困局成因探析(第1页)

顾华的考研自习室座位上,第六本笔记本的边角已经磨得毛,真题集的封面被手指摩挲出深深的纹路,像张饱经风霜的脸。他又一次在模拟卷的“总分”栏写下“o”,笔尖戳破了纸页——这个数字他写了三年,却始终没胆量填进真正的答题卡。每周三下午,他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心理咨询室,沙的凹陷处都印着他的坐姿,咨询师说他“认知在提升”,可他知道,自己只是把“考研”这两个字,熬成了对抗迷茫的安慰剂。

书架上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塑封都没拆,旁边的《当下的力量》却画满了荧光笔标记,手机里二十个自我提升课程的进度条,永远停留在“第课:改变的第一步”。他像一株在“改变”的温室里精心培育的植物,根系深深扎进“努力”的土壤,却从未真正朝着“结果”生长,连叶子都透着股刻意努力的苍白。

刘佳佳的婚姻早已布满裂痕,丈夫摔门而去的声响,像钝刀子割肉,每周都要上演两三次。她参加婚姻咨询小组,笔记本上“非暴力沟通”的要点抄得工工整整,冰箱门上贴着“接纳与承诺”的便利贴,甚至陪丈夫去寺庙禅修,在佛像前许下“再给彼此一次机会”的愿。每次冲突暂歇,她都在改变日记里写“今天有进步”,可三年过去,丈夫摔门的力度从未减轻。那本写了o篇的日记,每篇结尾都是“明天会更好”,却唯独没写过“也许该结束了”——那三个字像烧红的烙铁,她碰都不敢碰。

廖泽涛被诊断为“轻度抑郁”后,成了心理治疗室的常客。他每周三下午准时坐在那张蓝色沙上,聊原生家庭的创伤,聊职场的勾心斗角,把咨询师说的“正念呼吸”“认知重构”工整抄在本子上,字迹漂亮得像打印体。医生在病历本上写“恢复稳定”,可他总在结束前补充一句:“我觉得还没好透。”其实他心里清楚,治疗室的空调温度比办公室的格子间舒服,咨询师理解的眼神比kpi考核温暖——在这里,“生病”成了不用面对生活的通行证,连抑郁的情绪都带着点偷来的轻松。

这些故事里,改变的努力从未停止,却像在跑步机上奔跑,看似步步向前,终点永远停在原地。这就是短程心理治疗最警惕的“慢性化”:我们用持续的努力,精心维持着“不变”的现状,就像用金线绣一个牢笼,针脚越细密,被困得越牢固。

一、教授的“困局诊断”:课堂上的自我剖析

教授推开教室门时,手里拿着三个文件夹,分别贴着“顾华”“刘佳佳”“廖泽涛”的名字。他把文件夹往讲台上一放,金属夹子碰撞的声音惊醒了后排打盹的学生。

“今天我们聊‘慢性化困局’。”教授的声音像手术刀划开皮肤,精准而冷静,“它像道家说的‘画地为牢’,用自我设限困住可能性;像哲学里的‘西西弗斯困境’,重复努力却逃避终点;更像心理学中的‘次级获益’,在‘改变’的壳里藏着对现实的恐惧。”

他翻开顾华的文件夹,里面是模拟卷的照片和心理咨询记录:“先问问你们,生活中见过类似顾华、刘佳佳这样的人吗?他们看起来很努力,却总在原地打转。”

陈一涵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犹豫:“我表姐就是!她考公务员考了五年,每年都买新教材,报最贵的辅导班,朋友圈全是‘凌晨五点的书桌’。可每次考前都‘突状况’——不是烧就是失眠,有一次居然在考场门口崴了脚。”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卷着头:“家里人劝她找份工作,她就哭着说‘再给我一年时间,这次一定行’。现在她快三十了,还跟我妈说‘等考上公务员就好了’,可我偷偷觉得,她好像怕真的考上,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上班的日子。”

“说得好!”教授在黑板上写下“过程替代结果”,“这就是慢性化的第一个陷阱:把‘改变的过程’当成‘改变的结果’。道家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真正的改变是‘损’掉不必要的执念,而慢性化却用‘日益’的努力,把自己绑在‘还没准备好’的借口里。”

他举起顾华的模拟卷:“顾华刷真题时的专注、记笔记时的认真,都是真的努力,但这些努力有个隐秘的功能——让他不用面对‘也许不适合考研’的真相。就像你表姐,买教材、上辅导班的忙碌,其实是在逃避‘考不上怎么办’的恐惧。”

小景云突然举手,辫子上的蝴蝶结晃来晃去:“可努力难道不对吗?道家不是说‘水滴石穿’吗?难道坚持到最后不应该被鼓励吗?”

教授笑了,眼角的皱纹像水波荡漾:“问得好!这里要区分‘循序渐进’和‘慢性化’。就像道家说的‘流水不腐’,真正的坚持是流动的,有方向的;而慢性化是‘死水’,看似在‘沉淀’,实则在‘臭’。”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刘佳佳,她学习沟通技巧是对的,但如果这些技巧只是让她更‘擅长’留在糟糕的关系里,那努力就成了‘饮鸩止渴’。哲学里有个概念叫‘目的论’,当手段变成了目的,我们就会在‘做什么’里忘记‘为什么做’。刘佳佳忘了,她学沟通是为了获得幸福,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已经努力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佳佳(举手):我有点代入了……其实我知道该离开,但每次他道歉,说“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就心软了。这难道不是给彼此机会吗?难道坚持修复关系不对吗?

教授的目光温和下来:“这正是慢性化的核心机制:用‘小规模努力’逃避‘根本性改变’的痛苦。心理学上叫‘次级获益’——你在这段关系里承受痛苦,但‘努力修复’让你获得了‘善良’‘隐忍’的自我认同,甚至得到亲友的同情。”

他翻开廖泽涛的治疗记录:“就像廖泽涛,抑郁带来的痛苦是真的,但‘病人’的身份让他不用承担工作压力,领导不会给他派难活,家人对他格外宽容,这种‘获益’会悄悄强化他的‘没好透’。”

顾华(低头小声说):那……该怎么区分“真努力”和“慢性化”呢?我怕自己也这样……

教授转向他,语气郑重:“看两个标准:有没有‘时间边界’,有没有‘核心目标’。道家讲‘物壮则老’,任何事情都有生命周期,慢性化却故意模糊终点。比如你考研,如果说‘考三次,不行就找工作’,这是有边界的努力;但说‘考到考上为止’,就成了无底洞。”

他在黑板上画了个靶子:“再比如刘佳佳,如果核心目标是‘获得被尊重的关系’,那‘是否离开’就是必须面对的选项;可如果核心目标是‘证明自己努力过’,那调解、沟通就成了拖延的借口,永远也瞄不准靶心。”

教授分享了一个案例:“上世纪美国有个研究,跟踪了一批接受长期心理治疗的患者。现那些‘永远在进步’的人,大多有个共同点:他们的问题总能‘恰好’需要更多时间解决——今天挖出童年创伤,明天现新的人格障碍,后天又冒出人际关系困扰。”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点唏嘘:“后来才现,他们中不少人害怕治疗结束,因为回到现实就要面对离婚、失业等真正的难题。治疗师的‘耐心’,反而成了他们逃避的温床。这像不像哲学里的‘存在主义困境’?我们怕的不是改变本身,而是改变后‘成为自己’的责任——突然没人告诉你该怎么做了,那种自由太吓人了。”

二、困局的三种面相:我们如何用努力编织牢笼

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牢笼,每个牢笼的栏杆都不一样:“慢性化困局有三种典型模样,看看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者……有没有这样的自己。”

第一种:“努力成瘾”的自我感动

“顾华和陈一涵的表姐,属于‘努力成瘾’。”教授指着第一个牢笼,栏杆上写满“刷题”“听课”“打卡”,“他们把‘努力’本身当成了价值,就像有人把‘跑步’当成健康的全部,却不管自己膝盖已经磨损。”

他讲了个来访者的故事:“有个女孩减肥,每天在朋友圈健身打卡照,沙拉摆得像艺术品。可她体重三年没变化,因为每次健身完都偷偷吃蛋糕。她说‘我已经很努力了’,其实她爱的不是‘瘦下来’,是别人评论‘你好自律’时的满足感。”

刘佳佳突然想起自己的改变日记:“我每次写完‘今天又努力沟通了’,就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哪怕问题根本没解决。原来我是在自我感动……”

“没错。”教授点头,“道家说‘大道至简’,真正的改变往往很朴素,甚至有点‘反感动’。就像减肥要少吃多练,考研要专注效率,而不是用‘努力的仪式’麻痹自己。”

第二种:“关系绑架”的牺牲幻觉

“刘佳佳的困境,是‘关系绑架’的典型。”教授指向第二个牢笼,栏杆上缠着“为了孩子”“他会改的”“毕竟多年感情”,“她把‘牺牲’当成‘爱’的证明,却忘了关系的本质是相互滋养,不是单方面消耗。”

他翻出婚姻咨询的案例:“有对夫妻,丈夫家暴多年,妻子总说‘为了孩子再忍忍’。可孩子长大后说‘我宁愿你们离婚,每天看你们吵架更痛苦’。妻子的‘牺牲’,其实是怕面对‘独自生活’的恐惧,孩子只是她的借口。”

小景云的眼圈红了:“我奶奶就是这样!爷爷对她不好,她总说‘等你爸成家就好了’,等我爸成家了,又说‘等小景云上大学就好了’。现在她七十多了,还在等……”

“这就是用‘未来的希望’逃避‘当下的选择’。”教授的声音很轻,“道家讲‘活在当下’,不是让你不规划未来,是让你别用‘以后会好’的幻觉,绑架现在的人生。”

第三种:“疾病获益”的安全区依赖

“廖泽涛的‘还没好透’,属于‘疾病获益’。”教授指着第三个牢笼,栏杆上写着“不用上班”“被照顾”“不用负责”,“当‘生病’比‘健康’更轻松,身体就会悄悄留住疾病,哪怕代价是痛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