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菜品搭配合理,干净卫生,味道家常又可口,深受附近不愿顿顿吃外卖又没太多时间做饭的上班族欢迎。
小店生意稳定,李春兰忙并快乐着,找到了属于自己事业的第二春。
而苏建国的“苏记卤味”,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
当初的小作坊早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他租下了城郊一个符合食品生产标准的小型厂房,引入了部分自动化设备,建立了初步的质检流程。
“苏记”这个商标被正式注册,产品也从最初的鸭脖、鸭爪,扩展到鸡翅、豆干、莲藕等多个品类。
通过不断的市场开拓,“苏记卤味”的真空包装产品,已经进入了本市及周边城市的数十家连锁商和便利店,成了许多人酒桌、追剧时的必备小吃。
苏建国如今手下管着五十几号人,每天忙着协调生产、采购和渠道,虽然辛苦,但眉宇间充满了事业有成的干劲和对未来的憧憬。
饭桌上,苏建国和李春兰自然也知道了女儿和伙伴们面临的抉择。
“晓晓,你是怎么想的?”李春兰给女儿夹了一筷子她爱吃的糖醋排骨,关切地问。
苏晓叹了口气,把团队目前的困境和几种可能的方案说了出来。
苏建国听完,沉吟片刻,说道:“爸是个粗人,不懂你们那些高科技护肤品,但做生意、做企业的道理,有些是相通的。
‘苏记’能从小摊子做到今天,靠的是产品过硬、口碑积累,还有抓住机会。
你们这个‘4o3实验室’,核心是什么?是你们四个人的脑子,是你们这股拧成一股绳的劲儿。”
他喝了口茶,继续道:“现在你们要出国读书,是好事,长本事。但就像一根绳子,如果四个头往不同方向使劲,
再结实也容易散。得有个主心骨,得有个大家都认的章程。”
李春兰接话道:“你爸说得对,晓晓,你们四个的感情,妈看在眼里,但朋友是朋友,生意是生意。
越是这时候,越要把话摊开说清楚,股份怎么办?以后谁主要负责哪块?决策听谁的?这些不说清楚,以后容易伤感情。”
第176章成立公司
父母的话像重锤敲在苏晓心上,是啊,她们之前更多是靠默契和友情在维系。
但当团队核心成员即将面临物理上的分离和时间精力的重新分配时,仅靠这些是不够的。
需要更理性、更规范的制度来保障“4o3”这艘小船,能在她们远程操控下,继续平稳航行,甚至驶向更远的海域。
接下来的几天,4o3实验室的核心会议气氛变得格外严肃而认真,她们不再回避问题,而是开始直面最现实的考量。
孙薇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我们选择继续一起做,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和角色?全职?还是兼职?学业和工作的精力如何分配?相应的,股份和分红是否需要重新调整?”
赵琳则从技术层面提出担忧:“新品研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及时的实验室反馈。
如果我在瑞士,晓晓和薇薇在美国,如何进行高效的协同?
实验数据的传递、分析、决策,这个链条会不会因为距离和时差而变得低效甚至出错?”
陈欣也忧心忡忡:“设计和包装需要紧跟市场潮流,我需要和你们密切沟通。
如果我在英国,你们不是美国就是瑞士,沟通起来肯定没有现在方便。
而且,生产环节的品控,现在主要是晓晓在盯,她出国后,这一块谁来负责?”
问题一个接一个,现实而骨感。
苏晓听着伙伴们的担忧,反而更加冷静了,她拿出笔记本,开始梳理:
“第一,股权结构。我们目前是四人平均持股,考虑到未来每个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不同。
我建议,我们可以设立一个动态股权调整机制,或者明确未来的核心员工激励池,为引入专业人才留出空间。当然,这需要非常谨慎的讨论和法律咨询。”
“第二,决策机制。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清晰的远程协作流程和决策树。
比如,日常运营可以委托一个职业经理人或者由我们其中一人主要负责,重大决策(如新品上线、大额投资、品牌方向调整)必须由核心团队投票决定。
利用好在线协作工具,固定每周或每两周的线上会议时间,克服时差问题。”
“第三,职责分工。即使分散各地,我们各自的优势不能丢。
琳琳我们三人继续负责技术研和品控体系的建立,可以远程指导国内的研助理,以及生产协调等问题。
欣欣负责品牌营销、市场策略和渠道管理;欣欣负责产品视觉、包装设计和用户社群氛围营造。
我们需要在出国前,尽可能搭建起一个更稳固的日常运营团队框架,培养得力助手。”
“第四,短期与长期目标,未来一两年,我们可以以‘稳’为主,巩固现有产品线,深入挖掘用户需求,
同时利用在国外的机会,为我们各自的领域‘充电’,研究海外市场、前沿技术和设计趋势,为品牌未来的升级和国际化作准备。”
苏晓条理清晰的分析,像一盏灯,驱散了大家心头的些许迷雾。
“我同意晓晓的看法。”赵琳先表态,“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出国深造和4o3的展,并非完全对立。
关键是如何构建一个更有弹性和抗风险能力的组织架构。”
陈欣眼睛也亮了起来:“对!我在英国,正好可以近距离观察欧洲的护肤市场和品牌运作,说不定还能找到一些小众但优质的原料供应商或者设计资源!”
孙薇也用力点头:“我们也可以去了解西方的设计理念和原料配方,让我们的设计更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