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金戈好不好 > 第29章 萧何月下追韩信(第1页)

第29章 萧何月下追韩信(第1页)

汉中的雾气带着岷山灵脉的湿润,弥漫在南郑城的街巷间。刘邦的汉军入蜀已三月有余,初来时的喧嚣渐渐沉淀为一种压抑的平静。士兵们多是关东子弟,望着被栈道烧毁后只剩悬崖峭壁的东方,眼中难免泛起思乡的愁绪。南郑城内,刘邦的临时王府虽简陋却整洁,府外的练兵场上,樊哙正带着士兵操练,祖巫血脉偶尔外泄的威压让空气都微微震颤,却掩不住队伍中那股挥之不去的沉闷——没有明确的东出计划,没有足够的粮草补给,连灵脉都因蜀地的闭塞而显得滞涩。

寒士失意:韩信的怀才不遇

在这支略显沉闷的队伍中,有一个身影格外落寞。韩信身着洗得白的士兵服,独自站在练兵场的角落,看着同伴们操练,手中无意识地比划着阵型手势。他腰间虽悬着剑,却从未在人前拔出,剑穗上的“灵犀结”因缺乏灵力滋养而黯淡无光。这位曾在项羽帐下献策却未被采纳的谋士,满怀希望投奔刘邦,却只得到一个管理粮饷的小官,才华无处施展。

“韩都尉,又在呆啊?”路过的老兵打趣道,“这蜀地安稳,有粮有饷,不比在战场上拼命强?”韩信苦笑一声,没有回答。他要的不是安稳,是能让他施展毕生所学的舞台。他曾多次向刘邦上书,献上“巴蜀养锐、伺机东出”的策略,甚至画出了详细的栈道修复图和灵脉利用方案,却都石沉大海。

更让他失望的是,刘邦似乎更信任同乡故旧,对他这个外来者始终保持距离。一次军中议事,韩信不请自来,提出“以奇门遁甲之术修复栈道,迷惑三秦”的构想,却被樊哙斥为“纸上谈兵”:“栈道毁于一旦,哪是你说修就修的?有那功夫,不如多练几套刀法!”

韩信的才华并非无人赏识。萧何在核对粮饷时现了他的账本,不仅条理清晰,还在页边空白处标注了各地粮草产量与灵脉丰瘠的关系,见解独到。“此人是个人才。”萧何暗自记下,多次与韩信交谈,现他对兵法、阵法、灵脉运用都有极深的造诣,尤其是对《山海经》中记载的“大荒阵法”颇有研究,认为可改造用于军阵。

萧何曾三次向刘邦举荐韩信:“沛公,韩信乃国士无双,若能重用,必能助我军东出关中。”刘邦却总是笑着推脱:“萧先生过誉了,军中人才众多,待日后再议。”他并非不识才,只是初入蜀地,根基未稳,更倾向于依靠樊哙、周勃等知根知底的旧部,对韩信这样锋芒毕露的外来者,难免有所顾虑。

韩信在一次次等待与失望中耗尽了耐心。他听闻项羽已返回彭城,三秦王在关中防备松懈,正是东出的好时机,而汉军却依旧按兵不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个月夜,韩信收拾好简单的行囊,将那本批注满兵法的《孙子》竹简贴身藏好,悄悄离开了汉军营地,准备另寻明主。

月下急追:萧何的识才与决心

韩信离营的消息次日清晨传到萧何耳中,他正在核对新到的蜀地灵粮清单。“什么?韩信走了?”萧何手中的竹简“啪”地掉在地上,粮食清单散落一地。他顾不上收拾,立刻冲出帐外,对侍卫喊道:“备马!快备马!”

“先生要去哪?”侍卫不解。萧何一边披甲一边急道:“追韩信!他不能走!”他翻身上马,甚至来不及向刘邦禀报,便带着两名亲信,沿着韩信可能离开的方向追去。马蹄踏破晨雾,留下急促的声响,萧何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追上他,此人关系汉军兴衰!”

蜀地的山路崎岖难行,清晨的露水打湿了马蹄,雾气模糊了视线。萧何凭借多年的识人经验和对韩信的了解,判断他不会南下投奔项羽,更可能沿着蜀道向北,寻找东出的机会。“快!沿着这条道追,他走不远!”萧何催促着,胯下的战马已气喘吁吁。

追出数十里,翻过一座山梁,萧何终于在一条溪边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韩信正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望着溪水东流,神情落寞。“韩壮士!请留步!”萧何高声喊道,催马奔过去,因激动而声音颤。

韩信回头看到萧何,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恢复平静:“萧先生?您怎么来了?”萧何翻身下马,顾不上擦汗,急切地说道:“壮士为何要走?难道我汉军就没有壮士的用武之地吗?”

韩信苦笑:“先生厚爱,韩信铭记在心。只是沛公终究不我信,留在这里也是虚度光阴。”萧何诚恳地说:“壮士错矣!沛公并非不信你,只是军务繁忙,尚未察觉壮士之才。你我相识已久,我知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东出关中非你莫属!请随我回去,我以性命担保,沛公定会重用你!”

“重用?”韩信摇头,“我已三次献策,均石沉大海,先生觉得还有希望吗?”萧何斩钉截铁地说:“有!以前是我举荐不力,这次我亲自带你去见沛公,若他仍不重用,我萧何与你一同离开!”他的眼神坚定,语气诚恳,让韩信心中的坚冰渐渐融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先生何必如此?”韩信动容道。萧何握住他的手:“因为天下未定,苍生受苦,需要壮士这样的奇才来安定天下!沛公虽有不足,却有容人之量,只要我把你的才能说透,他定会幡然醒悟。”

溪水潺潺,晨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韩信看着萧何真诚的眼睛,想起他多次的举荐和知遇之恩,心中的愤懑渐渐被感动取代。“好,”他站起身,“我信先生一次,随你回去。若沛公仍不能用,我再走不迟。”

萧何大喜,连忙扶韩信上马,两人并辔而回。路上,萧何详细询问了韩信的东出计划,当听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构想时,不由得击节赞叹:“此计甚妙!三秦王定想不到我们还有此路可走!”

力荐大将军:萧何的坚持与刘邦的决断

萧何带着韩信返回南郑的消息很快传到刘邦耳中,他正在与张良研究蜀地灵脉图。“什么?萧先生为了追一个韩信,竟亲自跑了数十里山路?”刘邦有些惊讶,“这个韩信到底有何能耐,值得先生如此?”

张良微微一笑:“沛公,萧先生识人如炬,他如此看重韩信,此人必有过人之处。不如召来一见便知。”刘邦点头:“也好,我倒要看看,是什么样的人才让萧先生如此失态。”

韩信随萧何入帐时,刘邦仔细打量着他:身材中等,衣着朴素,眼神却锐利如鹰,透着一股不凡的气度。“你就是韩信?”刘邦问道,“听说你多次向我献策?”韩信躬身行礼:“正是末将,曾向沛公献上东出之计,未蒙采纳。”

“哦?那你现在还有何计?”刘邦饶有兴致地问道。韩信侃侃而谈,从天下大势谈到蜀地利弊,从三秦王的弱点谈到汉军的优势,最后详细阐述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具体构想:“章邯等三秦王以为栈道被毁,我军无路东出,必然松懈。我们可派少量士兵修复栈道,大张旗鼓,吸引其注意力;暗中则率主力从陈仓古道突袭,出其不意,定能一举拿下关中。”

刘邦越听越惊,这个计划与他和张良的想法不谋而合,却更加详细周密,连灵脉利用、阵法布置都考虑到了。“好!好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抚掌赞叹,“先生之才,果然名不虚传!”

萧何趁机进言:“沛公,韩信不仅有奇谋,更通兵法、晓阵法、识灵脉,是难得的帅才。我军正缺一位能统帅全军、运筹帷幄的大将军,韩信正是最佳人选!”

刘邦沉吟片刻,他并非怀疑韩信的才能,只是拜一个无名小卒为大将军,恐难服众。张良看出了他的顾虑,说道:“沛公,成大事者不拘一格降人才。韩信虽无名,却有真才实学。拜他为大将军,既能彰显沛公的用人之明,又能让全军上下知道沛公东出的决心。”

萧何接着说:“沛公,若拜韩信为大将军,我愿为其担保,若有差池,我萧何愿一同受罚!军中虽有老将,但能统筹全局、奇正相生者,唯有韩信。”他语气坚定,目光灼灼。

刘邦看着韩信自信的眼神,又看看萧何和张良恳切的表情,终于下定决心:“好!孤信得过萧先生和子房先生。韩信听封!”韩信上前一步,躬身听令。“孤任命你为汉军大将军,统领全军,择日设坛拜将,全权负责东出事宜!”刘邦的声音斩钉截铁。

韩信眼中闪过激动的光芒,跪地叩:“末将韩信,谢沛公信任!定当竭尽所能,助沛公东出关中,还定三秦,成就大业!”帐内众人纷纷上前祝贺,气氛热烈,连日来的沉闷一扫而空。

消息传出,军中果然议论纷纷,不少老将不服:“一个无名小卒,凭什么当大将军?”刘邦听闻后,对萧何说:“看来拜将仪式必须隆重,让全军都知道我重用韩信的决心。”

设坛拜将:仪式的庄严与军心的凝聚

拜将坛设在南郑城外的“灵脉台”上,这座高台因位于岷山灵脉的余脉而得名,地气充沛,适合举行重要仪式。萧何亲自设计坛的布局,按奇门遁甲“九宫八卦”之法,坛分三层,每层台阶九级,象征“九九归一”。坛顶设“将位”,四周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方位布设旗帜,中央放置“军印”和“兵符”,由炼气士加持“聚灵阵”,使其散淡淡的金光。

拜将这日,天朗气清,汉军将士列队坛下,黑压压一片,庄严肃穆。刘邦身着王袍,先登坛献祭天地:“苍天在上,厚土在下,刘邦今日拜韩信为大将军,统领汉军,东出关中,诛暴安良,还天下太平。若负苍生,天诛地灭!”话音刚落,坛顶的聚灵阵金光闪烁,似有天意感应。

萧何作为司仪,高声唱喏:“请大将军登坛!”韩信身着特制的金盔银甲,甲胄上的“镇煞符”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他手持长剑,步履沉稳地走上坛台,每一步都踏在灵脉节点上,引坛下士兵的灵力共鸣,不少人感到体内灵力微微震颤,心中的不服渐渐消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邦亲手将“大将军印”和“兵符”交给韩信,沉声道:“从今往后,军中一切事务,皆由大将军决断,将士们必须听令,若有违抗,军法处置!”韩信接过印符,高举过头顶:“末将韩信,定不负沛公重托,不负全军将士!”

坛下将士齐声呐喊:“愿听大将军号令!”声震山谷,士气高昂。韩信站在坛顶,目光扫过全军,声音透过炼气士的“扩音术”传遍全场:“兄弟们!我们虽身处蜀地,却心系关东父老!项羽背约,封我等于此蛮荒之地,三秦王在关中作威作福,百姓苦不堪言!”

“今日,沛公拜我为大将军,我只有一言:东出关中,还定三秦!”韩信的声音激昂,“我知道军中有人不服,但我韩信在此立誓:三个月内,必率军东出,攻破陈仓,斩杀章邯,让兄弟们重返家乡,与亲人团聚!”

“东出关中!还定三秦!”将士们的呐喊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加响亮。韩信接着说:“兵法有云,上下同欲者胜。从今日起,全军上下,无论尊卑,皆需严守军纪,奋勇杀敌!有功者赏,有罪者罚,绝不姑息!”他的话语掷地有声,让全军将士感受到了必胜的决心。

拜将仪式的最后,韩信以大将军身份颁布第一道军令:“命樊哙率军五千,即刻前往修复栈道,大张旗鼓,吸引三秦王注意力;命萧何以丞相之职,负责粮草补给和灵脉勘探;命张良为军师,辅佐军机要务;其余将士,加紧操练,待命出征!”

军令一下,全军行动起来,南郑城内外一片忙碌景象。樊哙虽对韩信仍有不服,但军令如山,还是率军前往栈道遗址;萧何则组织修士深入蜀地,勘探前往陈仓的隐秘灵脉通道;士兵们的训练也更加刻苦,因为他们看到了东出的希望。

坛顶的聚灵阵依旧散着金光,与蜀地的灵脉相连,仿佛在祝福这支即将出征的军队。刘邦看着这一切,对张良说:“子房先生,看来我拜韩信为将,是做对了。”张良点头:“韩信不仅有奇才,更有凝聚军心之能,汉军东出有望了。”

明修栈道:迷惑敌人的假象与暗度的准备

樊哙率领的修栈道部队很快抵达栈道遗址,这里山势险峻,栈道早已被烧毁,只剩下悬崖上的石桩和断裂的木板。“兄弟们,加把劲!”樊哙挥舞着巨斧,亲自砍伐木材,“把栈道修好了,我们就能打回关中去!”

士兵们在悬崖上搭起脚手架,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在山谷中回荡。樊哙故意让工程进展缓慢,还时不时“不小心”让木材滚下山崖,制造出困难重重的假象。消息很快传到关中,章邯的探子回报:“汉军正在修复栈道,进展缓慢,估计至少需要一年才能通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