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猛第一个举起短刀欢呼,士兵们跟着呐喊,声音震得雁门关的断墙都在抖。
百姓们从断墙后走出来,有的拿着木棍,有的捧着刚煮好的粥,朝着我们跑来。
老文吏扶着张生,两人脸上都带着笑,连伤口的疼痛都忘了。
赵小乙跑过来,手里还攥着铜铃,兴奋地说:“祭酒,刚才那龙爪太帅了!以后谁再敢说文人没用,俺就把今天的龙形拍他脸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说着,还模仿龙爪的动作,逗得周围的士兵都笑了。
我看着眼前的热闹,想笑,可胸口的剧痛突然翻涌上来,眼前一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再睁开眼时,周围没有硝烟,没有断墙,只有一片柔和的白光。
我坐在一片草地上,面前站着几个穿着古装的人影,为的是一位须皆白的老者,手里拿着一卷竹简,眼神温和得像春风。
“你是…孔子先生?”我试探着开口。
小时候在课本上见过画像,这气质,错不了。
老者笑着点头,将竹简递给我:“太白,你可知为何文气能破黑幡?”
我接过竹简,上面写着“仁义礼智信”五个字,墨迹还带着温度。
“是因为…文气有守护之心?”我犹豫着回答。
老者摇了摇头,指着远处的朦胧虚影。
那是雁门关的百姓在给士兵递粥,是陈武醒来后还在念叨“守城”,是文吏们包扎伤口时还在整理诗句。
“你看,”老者的声音很轻,却字字入心,“仁义不在朝堂的奏折里,不在科举的文章里,在护民的行动里。”
我突然明白过来。
之前总想着用诗词破敌,用文气晋升,却忘了最根本的东西。
文气的根基,不是才华,是百姓的愿力;
文人的使命,不是当官,是守护。
就像陈武用身体挡黑气,不是因为他是武将,是因为他想护着守城的人;
文吏们拼尽全力诵诗,不是因为他们想立功,是因为他们想守住家园。
“先生的意思是…文以载道,道在民心?”我问。
老者笑着点头,竹简上的字突然飘起来,围着我转了一圈。
“你已悟‘信’!信兄弟,信百姓,信文气的力量。剩下的,还需你自己体悟。”
说完,人影慢慢变淡,白光也开始消散。
“先生!等等!”我想抓住他,却现自己的意识正在回笼。
最后一刻,我看到自己的文胆在胸口光,之前只有模糊轮廓的文胆上,慢慢浮现出五个清晰的字。
“仁”“义”“礼”“智”“信”。
每一个字都泛着淡金色的光,像五颗小星星,在文胆上轻轻跳动。
意识回归时,我躺在钟楼的石桌上,陈武坐在旁边,正给我盖毯子。
他的左肩还缠着绷带,却笑得憨厚:“李兄,你什么时候才醒!你已经睡了一天一夜!”
赵小乙凑过来,递过一碗粥喂我,边喂边说:“祭酒,这是百姓煮的小米粥,可香了!”
我感受着胸口,虽然看不到文胆,但能感觉到那五个字的温度。
感受到雁门关的天空,乌云已经散了,阳光洒在断墙上,给残破的城池镀上了一层金。
风里没有了血腥味,只有墨香和粥香,还有百姓和士兵的笑声。
可我知道,这不是结束。
浊族圣主说“他日必报”,朝堂上的崔家还在等着找我麻烦,极北的冰原上,还有更多的黑幡和怨念。
但现在,我不再迷茫。
文胆上的“仁义礼智信”,就是我的方向。
一口热粥入喉,暖意从喉咙流到心里。
陈武在旁边说:“李兄,以后再打仗,俺还替你挡!”
我却在心里说:不,以后,我们一起挡。
不仅要守住雁门关,还要守住天下的百姓,守住这用文气和热血换来的安宁。
文胆上的五颗星还在跳,像在呼应着我的决心。
下一次再遇到黑幡,遇到怨念,我不会再只是靠诗破敌。
我要用“仁”护民,用“义”领兵,用“礼”待士,用“智”破局,用“信”守诺。
喜欢一个属于李白的大唐请大家收藏:dududu一个属于李白的大唐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