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郎中听得那叫一个熨帖,俩人欢欢喜喜地回了延福坊。
坊门处围了一圈男女老少,对着那一辆辆堆叠有序、摆放整齐的牛车指指点点,领队的王府管事第一时间看见了俩人,小跑着恭迎上来,作了个揖。
“正和人打听着二位住在哪条巷子呢,这不刚刚好了。”
明洛同样欢天喜地地绽开笑容:“太麻烦您了。我家在东边的槐树巷里。”
宋平虽说不是祖祖辈辈住在槐树巷,但自搬迁于此也有二十多年。
相识之人不知几许,三三两两地恭维打探起来,也有把重心放在明洛身上的精明人儿,她甚至听到了有个妇人打听自个儿的婚嫁情况。
她看着这熙熙攘攘的人群,骤然觉自己和宋郎中成了一块掉进狼窝里的肉条。
大家伙儿嗅着味儿都凑过来了,指望分一杯羹,占一点便宜。
与后世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相较,这种大街小巷的左邻右舍显然更有烟火气,更有人情味儿,随之而来的便是所谓的大家庭,大宗族感。
如果身在乡村,这种感觉会更浓烈。
毕竟在信息闭塞的古代,街坊乡邻是最了解你的人,秉性如何,是否在家,是否出门远游,有没有突然大财,有没有偷鸡摸狗的鬼祟行为……
依据此,每朝每代的保甲法应运而生,或严苛或稍有宽松。
丧心病狂点的,一家犯事,十家连坐,知情不报更是重罪,鼓励大家互相揭举报,造成一种逆行倒施,人心叵测的可怕景象。
有点脑子的,恰如其分地用好这知根知底的邻里关系,营造一种‘可持续性展’的温情统治。
还是那句话,人要顺势而为。
明洛既处在眼下环境里,自不会非要和附近那么多邻居们对着干,所谓见者有份的好事,今日便‘心甘情愿’地上演了。
“阿耶,那是咱隔壁条巷子的里正吧?”明洛眼尖地瞧见了。
宋郎中正焦头烂额地应付着各路心怀鬼胎的乡邻,闻言点了点头。
“咱这坊总共有多少里正啊?”
宋郎中脑子一片浆糊,含糊道:“左不过十来个。”
“要不每人一匹绢,再往坊正和武侯处送些其他的?”明洛咬牙道,堵在坊门口不叫个事儿,那些武侯们也被动静闹了出来,张望着看戏呢。
宋郎中脸上立刻浮现出肉疼的表情,这林林总总加一块,可不是个小数。
财不外露。
真露了也就只好花钱消灾买平安。
宋郎中是懂这个理的,旋即便取过一匹绢客气递给了统总的管事,故意把话说得响亮,着重标明立功所得和秦王府的赏赐。
此言一出,明洛明显感受到人群的微微瑟缩。
民都怕官,更畏惧军队和权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