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目光所及 > 第99章 未完的故事(第1页)

第99章 未完的故事(第1页)

第九十九章:未完的故事

清晨六点半的风还带着秋末的凉意,苏念站在“时光回响”展览馆的石阶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白大褂口袋里那枚铜制书签——书签上刻着的缠枝莲纹样已经被岁月磨得温润,边缘还留着百年前那位老匠人手工打造的细微凿痕。这是三个月前在展厅最后一方展柜的夹层里现的,当时沈亦臻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用软毛刷扫去浮尘,阳光透过临时搭建的脚手架缝隙落在他顶,他抬头时眼里的光,和此刻天边慢慢升起的朝阳一样,暖得让人鼻尖颤。

“在想什么?”沈亦臻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刚煮好的热可可的香气。他把印着展览馆logo的保温杯递过来,杯壁上印着的“-o”字样在晨光里格外清晰。苏念接过杯子,指尖触到他指腹残留的凉意——他刚才应该又去检查地下库房的恒温系统了,那是他们最放心不下的地方,百年前被战火掩埋的瓷器、丝绸和手稿,如今都在那里安睡。

“在想林先生和沈教授要是看到现在的样子,会不会觉得我们太慢了。”苏念低头看着杯口氤氲的热气,想起第一次在档案馆里看到的那封泛黄的信。年的秋天,考古学家林敬之在信里写给挚友沈砚之:“此批文物若能得见天日,当建馆以藏之,让后世知晓,吾辈未曾负山河。”那时的他们不会想到,这个约定会跨越百年,由他们的后人接力完成——林敬之的曾孙女是苏念,沈砚之的孙子是沈亦臻。

沈亦臻顺着她的目光看向展览馆的大门,米白色的石材墙面是仿照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设计的,门楣上“时光回响”四个隶书大字,是他照着祖父沈砚之的手稿笔迹复刻的。“不会的,”他轻轻碰了碰苏念的肩膀,“你看那扇窗,我们按林先生日记里画的图纸改了三次,现在终于能让晨光刚好落在‘青花缠枝莲纹梅瓶’的展柜上,他们会懂的。”

说话间,远处传来零星的脚步声。苏念抬头,看见穿藏青色制服的安保人员正沿着围栏巡逻,保洁阿姨推着清洁车在擦拭台阶,负责讲解的志愿者们穿着统一的蓝色马甲,正围在展厅入口处做最后的演练。最显眼的是街角那辆卖早点的三轮车,摊主李叔正朝他们挥手——三个月前施工队加班赶工时,李叔每天都会多熬一锅小米粥送过来,说“你们在守着老祖宗的东西,我也该尽点力”。

“苏老师,沈老师!”实习生小周抱着一摞参观手册跑过来,脸上还带着没藏住的兴奋,“刚才有个老爷爷说,他父亲当年就是跟着林先生勘探的工人,今天特意从郊区坐两个小时公交过来的!”苏念接过手册,指尖拂过封面印着的文物线稿——那是她熬夜画的,每一件文物的细节都反复核对过考古报告,就怕漏掉半点历史的痕迹。

八点整,展览馆的铜制大门缓缓推开,第一批游客踏着晨光走了进来。苏念和沈亦臻站在入口两侧,笑着迎接每一个人。最先走进来的是一对白苍苍的老夫妻,老爷爷拄着拐杖,手里紧紧攥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是年轻时的他和一群穿着工装的人站在考古工地前。“姑娘,”老爷爷声音有些颤,指着照片里站在最中间的年轻人,“这是我父亲,他总说当年没看到文物展出是一辈子的遗憾,今天我带他‘来看’了。”

苏念眼眶一热,伸手轻轻扶了扶老爷爷的胳膊:“爷爷,您跟我来,我给您讲讲您父亲当年参与保护的那批瓷器。”她领着老夫妻走到第一展厅,展柜里的“青花缠枝莲纹梅瓶”在柔和的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瓶身上的缠枝莲一朵挨着一朵,仿佛还带着百年前窑火的温度。苏念指着瓶底的落款:“您看这个‘大清乾隆年制’的款识,当年您父亲和林先生就是在这个梅瓶的夹层里,现了记载文物来源的绢纸,才确定了这批文物的历史价值。”

老爷爷凑在展柜前,老花镜滑到了鼻尖,他伸出手,指尖隔着玻璃轻轻贴着瓶身的纹样,像是在触摸一段遥远的时光。“像,真像,”他喃喃地说,“我父亲当年总跟我讲,这瓶子上的莲花是‘守着’文物的,现在看来,是你们把它们守得更好。”

沈亦臻站在不远处,看着这一幕,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他身边围着几个小学生,戴着小小的讲解器,正仰着脑袋看展柜里的丝绸展品。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拉了拉他的衣角:“叔叔,这个布上的花纹是怎么画上去的呀?为什么过了这么久还不褪色?”

沈亦臻蹲下身,尽量让自己和小女孩的视线齐平,他指着丝绸上的鸾鸟纹:“这是用天然的染料画的,当年的工匠们用红花做红色,用蓝草做蓝色,就像我们现在用水果做颜料一样。而且他们还在丝绸里加了特殊的药材,所以能保存这么久。”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小小的丝绸纹样卡片,递给小女孩,“这个送给你,就像百年前的工匠把故事画在丝绸上,你也可以把今天的故事画在卡片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女孩接过卡片,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里,蹦蹦跳跳地跟着老师去了下一个展厅。沈亦臻站起身,刚好对上苏念的目光,她眼里闪着光,朝他轻轻点头——他们都知道,这些孩子眼里的好奇,就是文物最好的未来。

展厅里的人越来越多,说话声、惊叹声和相机的快门声交织在一起,却一点也不嘈杂,反而像一温柔的歌。苏念走到“手稿展区”,那里陈列着林敬之和沈砚之当年的工作笔记,泛黄的纸页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有的地方还留着水渍和墨渍。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正对着笔记拍照,苏念走过去,听见他跟身边的同伴说:“你看这里,林先生写‘今日遇雨,文物暂存山洞,明日需尽快转移’,那时候条件这么差,他们还是把文物看得比什么都重。”

“是啊,”苏念忍不住接话,“我们在整理这些笔记的时候,现有几页纸的边缘被火烧过,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当年日军轰炸的时候,沈教授为了保护这些笔记,把它们藏在怀里,衣服都烧破了。”年轻人愣了一下,随即对着笔记深深鞠了一躬,苏念看着他的背影,突然觉得心里沉甸甸的——那些曾经被小心翼翼守护的纸张,如今正在被更多人看见、铭记,这大概就是林先生和沈教授当年想要的“不负山河”。

中午十二点,参观的人流稍微少了些,苏念和沈亦臻终于能在休息区坐下来喝口水。小周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画,脸上满是激动:“苏老师,您看!刚才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画的,她说要送给您和沈老师!”画纸上是两个穿着白大褂的人,站在展览馆门口,身边围着好多人,天上画着大大的太阳,旁边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谢谢你们,让我看到了老祖宗的故事。”

苏念把画小心地夹在笔记本里,抬头看见沈亦臻正看着窗外。窗外的阳光正好,几个游客正趴在展览馆的围栏上拍照,其中有一对年轻情侣,女孩正指着门楣上的字,跟男孩讲着什么。“你看,”沈亦臻指着那对情侣,“我们当年在工地熬夜的时候,你总说不知道这个展览馆能不能被大家喜欢,现在看来,担心是多余的。”

苏念想起去年冬天,为了赶在雨季前完成展厅的防水工程,他们和施工队一起在工地上加班到凌晨三点。那天晚上下着雪,沈亦臻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手里拿着手电筒,一点一点检查墙面的缝隙,冻得鼻尖通红,却还笑着说:“再坚持一下,等开春了,这里就能摆满文物了。”那时候的辛苦,现在想起来都变成了温暖的回忆。

下午三点,展览馆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市博物馆的老馆长带着几位退休的考古学家,他们都是苏念和沈亦臻的前辈,当年也曾参与过这批文物的勘探工作。老馆长握着沈亦臻的手,感慨地说:“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这批文物的时候,它们还被埋在地下,满是泥土,现在能这样安安稳稳地摆在展柜里,你们做得好啊。”

“是您当年给我们的资料帮了大忙,”沈亦臻递过一杯热茶,“您整理的那本《民国考古档案》,里面关于文物修复的记载,我们翻了不下十遍。”老馆长摆摆手,目光落在展柜里的“青花缠枝莲纹梅瓶”上,眼神里满是欣慰:“文物是有生命的,它们需要有人倾听它们的故事,更需要有人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你们做到了,而且做得比我们当年更好。”

夕阳西下的时候,参观的游客渐渐散去,展览馆的铜制大门缓缓关上。苏念和沈亦臻沿着展厅慢慢走,检查每一个展柜的灯光和恒温系统。走到“手稿展区”时,苏念停在林敬之的那封信前,信的最后一句写着:“吾辈之力虽微,然薪火不灭,终有一日,文物当归其位,历史不被遗忘。”

“你说,林先生和沈教授会不会知道,他们的约定真的实现了?”苏念轻声问。沈亦臻走到她身边,伸手轻轻握住她的手,他的手心很暖,带着熟悉的安心感。“会的,”他看着展柜里的信,声音温柔而坚定,“他们会知道,百年后的今天,有人记得他们的努力,有人接过了他们的薪火,有人把他们守护的故事,讲给了更多人听。”

走出展览馆的时候,天边的晚霞正红得热烈,把米白色的墙面染成了温暖的橘色。苏念回头看了一眼展览馆的大门,门楣上的“时光回响”四个大字在晚霞里闪着光,像是在跟他们告别,又像是在期待着明天的相遇。沈亦臻把那枚铜制书签拿出来,轻轻放在苏念的手心:“百年前的约定已经实现了,但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苏念握紧书签,指尖感受到纹样的温度,她看着沈亦臻的眼睛,里面映着晚霞,也映着她的身影。她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文物需要守护,还会有更多的故事需要讲述,还会有更多的人因为这个展览馆,爱上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她和沈亦臻,会一直在这里,守着这些文物,守着这份传承,守着属于他们的,未完的故事。

晚风轻轻吹过,带着展览馆里淡淡的樟木香气——那是用来保护文物的樟木柜散的味道,也是时光的味道。苏念和沈亦臻并肩走在石阶上,影子被晚霞拉得很长,慢慢融进渐渐暗下来的暮色里,就像那些跨越百年的故事,终将在时光里,继续生长,永不褪色。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dududu目光所及都将是你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