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目光所及都是你是什么意思 > 第164章 专家的帮助(第1页)

第164章 专家的帮助(第1页)

第章:专家的帮助

秋意渐浓,基金会的庭院里落满了金黄的银杏叶,踩上去沙沙作响。苏念坐在古籍修复室的窗前,指尖轻轻拂过那本残破的线装古籍,眉头拧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窗外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泛黄的纸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模糊不清的文字如同蒙着一层厚重的迷雾,任凭她尝试了多种现代修复技法,始终无法让其清晰显现。

这本古籍是上个月从南方一座老宅中征集而来的,据考证成书于清代中期,记录了当地民间工艺的传承技法,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由于长期受潮、虫蛀,书页边缘残缺破损,部分字迹晕染模糊,尤其是中间几页关键内容,几乎成了一片模糊的墨团。苏念已经在这上面耗费了近三周的时间,从除尘、脱酸到加固,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可最核心的字迹还原问题,却始终没有进展。

“还是不行吗?”沈亦臻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手里端着一杯温热的菊花茶,轻轻放在苏念手边的案几上。

苏念抬起头,眼底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难掩对古籍的珍视:“嗯,现代的数码还原技术试过了,化学试剂也不敢轻易用,怕损伤原本就脆弱的纸纤维。这些字迹是用传统松烟墨书写的,受潮后墨色渗透,和纸张纤维紧紧粘在了一起,强行处理只会让情况更糟。”

她拿起放大镜,对准其中一页模糊的字迹:“你看这里,原本应该是记载纺织技法的关键步骤,现在只剩下断断续续的笔画,根本无法辨认。如果不能把这些文字还原,这本古籍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沈亦臻顺着放大镜的方向看去,只见泛黄的纸页上,墨色如同被雨水冲刷过一般,晕开成一片片深浅不一的灰色,那些曾经工整的小楷,如今只剩下模糊的轮廓。他沉默片刻,沉声道:“我来想办法。”

苏念有些意外地看向他:“你有头绪?”

“不算头绪,但或许能找到人帮忙。”沈亦臻的目光落在古籍上,语气笃定,“我想起一位退休的古籍修复专家,姓陈,名叫陈景行,以前是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部的主任,专攻明清古籍的修复,尤其擅长传统修复技法。我父亲当年做文物保护项目时,和他有过交情,或许他能有办法。”

苏念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真的吗?那太好了!只是……陈老已经退休了,会不会不愿意轻易出山?”

“古籍修复是他一辈子的心血,我想,他不会眼睁睁看着这么有价值的文献被埋没。”沈亦臻拿出手机,翻找出一个尘封已久的号码,“我先联系试试,态度诚恳些,应该没问题。”

他走到窗边拨通了电话,语气恭敬而恳切,将古籍的情况、基金会的初衷以及目前遇到的困境一一说明。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随后传来一个苍老却中气十足的声音,带着一丝审慎,也藏着对古籍的关切。

挂了电话,沈亦臻转过身,脸上带着笑意:“成了。陈老说后天过来看看,他说‘真正的古籍修复,既要懂纸,也要懂墨,更要懂古人的心’,听他的语气,似乎对这本古籍很感兴趣。”

苏念长舒了一口气,连日来的焦虑仿佛消散了大半。她小心翼翼地将古籍放进特制的锦盒里,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太好了,有陈老指导,肯定能找到办法。我这就把修复室再整理一下,准备好需要的工具和材料,不能让陈老觉得我们不够专业。”

接下来的两天,苏念几乎泡在了修复室里。她将修复台上的工具一一擦拭干净,从镊子、毛笔到喷壶、宣纸,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又按照沈亦臻提供的信息,准备了传统的楮皮纸、桑皮纸,还有研磨好的松烟墨、朱砂,甚至特意托人从乡下买来最纯正的糯米浆——这些都是传统古籍修复可能用到的材料。她还把之前做的修复记录整理成册,详细标注了每一步的操作和遇到的问题,方便陈老查看。

沈亦臻也没闲着,他亲自开车去城郊的老街区,找到了陈老居住的四合院。提前打扫了客房,准备了适合老年人的饮食,又详细规划了从四合院到基金会的路线,确保陈老往返方便。他知道,像陈景行这样的老专家,最看重的是诚意,细节上的周到远比物质上的堆砌更能打动人。

约定的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苏念就已经守在了基金会门口。秋露微凉,她裹了件薄外套,目光不时望向路口,心里既期待又紧张。沈亦臻陪着她,看她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忍不住安慰道:“别着急,陈老一向守时,应该快到了。”

话音刚落,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来,停在了基金会门口。车门打开,先下来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头花白却梳得一丝不苟,穿着一件藏青色的中山装,领口袖口平整干净,手里提着一个古朴的木箱,眼神清亮,透着一股学者特有的严谨与温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您就是陈老吧?我是沈亦臻,专程来接您的。”沈亦臻快步上前,恭敬地伸出手。

陈景行握住他的手,轻轻点头:“小沈,久仰了。你父亲当年为文物保护做了不少实事,我还记得他。”他的目光转向一旁的苏念,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这位就是负责修复古籍的苏小姐?”

“陈老您好,我是苏念,非常感谢您能来指导我们。”苏念连忙上前问好,语气中满是敬意。

“不用客气,古籍是国家的瑰宝,能为它们尽一份力,是我的荣幸。”陈景行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他提着木箱,跟着沈亦臻和苏念走进基金会,目光不自觉地落在走廊两侧陈列的古籍复制品上,眼神中带着审视与欣慰。

来到修复室,陈景行先是环顾了一圈,看到整齐摆放的工具和材料,眼底露出一丝赞许:“不错,准备得很周全,看来你们是真正用心了。”

苏念连忙将整理好的修复记录递过去:“陈老,这是我们之前的修复过程,您先看看,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字迹模糊,无法还原。”

陈景行接过记录册,戴上老花镜,一页一页仔细翻看,时而点头,时而皱眉。他看得很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偶尔会停下来问苏念几个关于操作步骤的问题,苏念都一一详细作答。

半个多小时后,陈景行放下记录册,看向苏念:“你们的现代修复技法用得很规范,除尘、脱酸、加固这些步骤都没什么问题,看得出来你基本功很扎实。但问题也在这里,现代技法讲究的是‘修旧如旧’的外在形态,却忽略了传统纸张和墨色的特性。”

他示意苏念把那本古籍拿出来,苏念连忙从锦盒中取出,小心翼翼地放在铺着宣纸的修复台上。陈景行伸出手指,轻轻拂过纸页,动作轻柔得仿佛在抚摸婴儿的肌肤。他闭上眼睛,似乎在感受纸张的质地,片刻后才睁开眼:“这是典型的清代楮皮纸,纤维粗疏,吸水性强,松烟墨入水即溶,当年的抄写者应该是在潮湿的环境下书写的,所以墨色才会渗透得这么严重。”

他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着模糊的字迹,眉头微蹙:“你们用数码还原技术,是想通过光影对比突出字迹,但这种方法只能还原表面的痕迹,无法深入纸纤维内部;化学试剂更是碰不得,楮皮纸本身就脆弱,再经化学物质侵蚀,只会加老化。”

苏念听得十分认真,连忙拿出笔记本记录:“那陈老,这种情况应该用什么方法修复呢?”

陈景行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打开了自己带来的古朴木箱。木箱里铺着红色的绒布,整齐摆放着各种小巧的工具:几支不同型号的狼毫小楷笔、一把磨得锃亮的牛角小刀、几块颜色深浅不一的天然矿石,还有一个小小的陶制砚台和一个装着淡黄色液体的瓷瓶。

“古籍修复,说到底是与时间对话,与古人对话,既要尊重历史,也要顺应材料的本性。”陈景行拿出一块赭石色的矿石,放在手中摩挲着,“对付这种墨色渗透的问题,现代技法行不通,得用老祖宗传下来的‘染纸修复法’。”

“染纸修复法?”苏念愣住了,她在专业书籍上看到过相关记载,但从未实际操作过,“我记得这种方法很古老,而且对技法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会对古籍造成二次损伤。”

“没错,所以现在很少有人用了。”陈景行点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但这种方法最适合修复这类因墨色渗透导致字迹模糊的古籍。它的原理不是强行剥离渗透的墨色,而是通过特定的染料,让纸张本身的颜色生细微变化,形成色差,从而让原本模糊的字迹显现出来。”

他将赭石色矿石放在砚台上,加入少量清水,用一块小小的青石慢慢研磨起来。随着研磨的动作,清水渐渐变成了淡淡的赭石色,散出一股天然矿石的清香。

“这种染料是用天然赭石、朱砂、靛蓝等矿石或植物制成的,无毒无害,不会损伤纸纤维。”陈景行一边研磨,一边讲解,“不同的纸张、不同的墨色,需要搭配不同颜色、不同浓度的染料。像这本古籍,纸张是淡黄色,墨色是松烟黑,就适合用这种淡赭石色的染料,既能形成清晰的色差,又不会破坏古籍原本的风貌。”

苏念聚精会神地看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她现陈老研磨的动作十分讲究,力度均匀,度缓慢,磨出来的染料细腻无渣,如同上好的墨汁一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