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念抬起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已经中午十一点半了。她揉了揉有些酸的手腕,脸上却带着满足的笑意:“没想到这么快,今天的收获挺大的,至少确定了这些瓷片都是北宋汝窑的,而且有几块能拼接到一起。”
沈亦臻关掉扫描仪,走过来握住她的手,轻轻揉搓着她酸的手腕:“辛苦你了,回去我给你按按。”他的掌心温热,力道适中,让苏念瞬间觉得疲惫消散了大半。
两人走出库房,李馆长已经在餐厅等候了。餐厅里的饭菜很简单,三菜一汤,都是家常口味,却做得十分可口。李馆长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头已经有些花白,却精神矍铄,谈起文物便滔滔不绝。
“小苏,小沈,昨天那批瓷片怎么样?”李馆长一边给两人夹菜,一边问道,“是不是如我所说,是汝窑的?”
“确实是北宋汝窑的,李馆长眼光真准。”沈亦臻笑着答道,“而且有几块瓷片可以拼接,我们打算用三维技术还原器型,说不定能填补馆里汝窑器物的空白。”
“太好了!”李馆长一拍大腿,脸上满是兴奋,“汝窑器物存世量极少,要是能还原出一件完整的器型,对我们纪念馆来说可是件大事。”他顿了顿,又说道,“下午城西老宅的雕花木门,你们可得仔细看看,那老宅据说是清代道光年间的,主人以前是个盐商,家里的装修肯定不一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们会的,”苏念点点头,“已经准备好拓印工具和相机了,争取把木门上的雕花完整记录下来。”
午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饭后,两人没有休息,直接回到修复室,打算先看看那件唐代陶俑。修复室位于纪念馆的二楼,宽敞明亮,里面摆放着几张长长的工作台,台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修复工具——软毛刷、镊子、胶水、石膏粉、放大镜、显微镜等等。
那件唐代陶俑就放在靠近窗户的工作台上,是一尊仕女俑,高约三十厘米,头盘成高髻,身着襦裙,裙摆线条流畅,可惜头部和右臂有破损,表面也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尘。
“这尊仕女俑的造型很典型,是盛唐时期的风格,”沈亦臻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着陶俑的面部,“你看面部的妆容,黛眉红唇,还有面靥,都是盛唐时期流行的样式。”
苏念凑近看了看,点头道:“陶俑的胎质是红陶,质地比较坚硬,颜料是矿物颜料,虽然有些脱落,但依然能看出原本的色彩。头部的破损处很整齐,应该是出土时不小心碰碎的,修复起来难度不大。”她拿起软毛刷,轻轻扫过陶俑的裙摆,“先把表面的浮尘清理干净,然后用石膏填补破损处,再进行上色,尽量还原原本的样子。”
沈亦臻赞同地点点头,拿起另一把更细小的毛刷,开始清理陶俑头部的灰尘。两人分工合作,一个清理身体部分,一个清理头部,动作轻柔而细致,生怕不小心对陶俑造成二次伤害。
修复室里很安静,只有毛刷扫过陶土的细微声响。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陶俑身上,给那陈旧的红陶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苏念专注地清理着陶俑的裙摆,指尖灵活地操控着毛刷,将缝隙里的灰尘一点点扫出来。她的侧脸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柔和,长长的睫毛轻轻颤动,眼神里满是对文物的珍视。
沈亦臻偶尔会抬起头,看看身边的苏念,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幸福感。婚后的日子,没有轰轰烈烈的浪漫,却有着这样细水长流的陪伴。他们一起面对工作中的难题,一起分享现文物的喜悦,一起在文物保护的道路上并肩前行,这样的生活,充实而踏实,正是他想要的。
下午两点,两人收拾好工具,准备前往城西的老宅。临走前,苏念仔细检查了背包里的东西:卷尺、相机、拓印纸、拓印墨、软毛刷、手套,还有一本笔记本,确保没有遗漏。沈亦臻则给老宅的修缮负责人打了个电话,确认了具体地址和门禁情况。
城西的老宅位于一条僻静的小巷里,远离了市中心的喧嚣。小巷两旁是低矮的围墙,墙上爬满了青藤,绿意盎然。老宅的大门已经被拆开,堆放在一旁,门口围着几个施工人员,看到苏念和沈亦臻过来,立刻迎了上来。
“是沈老师和苏老师吧?”为的施工队长笑着说道,“我是老王,李馆长已经跟我打过招呼了。快请进,那扇木门就在院子里。”
两人跟着老王走进院子,院子里杂草丛生,地面上散落着一些砖瓦碎片,显然已经荒废了很久。院子中央,立着一扇雕花木门,门板高大,约有两米多高,一米宽,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尘和蛛网,部分地方的油漆已经剥落,露出了里面的木质。
“就是这扇门了,”老王指着木门说道,“我们拆的时候现上面的雕花挺特别的,就赶紧停下来了,没敢再动。”
苏念和沈亦臻立刻走上前,戴上手套,开始仔细查看。沈亦臻先用软毛刷轻轻扫去门板表面的灰尘和蛛网,随着灰尘一点点脱落,门板上的雕花逐渐显露出来。
“是徽派透雕工艺!”沈亦臻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惊喜,“你看这构图,层次分明,雕工精细,应该是清代中期的作品。”
苏念凑近看了看,门板上雕刻的是“福禄寿喜”四喜图,画面栩栩如生——蝙蝠展翅,象征“福”;鹿群嬉戏,象征“禄”;寿星拄着拐杖,笑容可掬,象征“寿”;喜鹊登梅,象征“喜”。每个图案都雕刻得细致入微,蝙蝠的翅膀纹路、鹿的毛、寿星的皱纹,甚至梅花的花瓣,都清晰可见,立体感极强。
“太精美了,”苏念忍不住赞叹道,“而且保存得还算完整,除了部分油漆剥落,雕花没有太大的破损,只是有些地方被虫蛀了。”她拿出卷尺,开始测量门板的尺寸,“门高两米二,宽一米一,厚八厘米,材质看起来是樟木,难怪能保存这么久,樟木本身就有防虫的功效。”
沈亦臻则拿出相机,从不同角度给木门拍照,一边拍一边说道:“这些雕花的题材和工艺,对研究清代中期徽派木雕的传播和演变很有价值。我们把拓印做好,再拍些细节照片,回去整理成资料,说不定能写一篇相关的论文。”
“嗯。”苏念点点头,放下卷尺,开始准备拓印。她将拓印纸平铺在雕花上,用喷壶轻轻喷上一层水雾,让纸张与雕花紧密贴合,然后用软毛刷轻轻敲打,使纸张能够嵌入雕花的纹路中,最后用拓印墨轻轻涂抹,随着墨色一点点晕染,雕花的图案逐渐清晰地呈现在拓印纸上。
沈亦臻在一旁帮忙,递工具、扶着拓印纸,偶尔提醒苏念哪里需要注意力度。阳光透过院子里的老树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他们身上,两人的身影在地面上交织在一起,画面温馨而美好。
拓印工作并不轻松,一扇门板,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完成。当最后一张拓印纸晾干,清晰的雕花图案呈现在眼前时,两人都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终于好了,”苏念直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肩膀,“这些拓印纸得小心保管,回去用宣纸托裱一下,就能长久保存了。”
沈亦臻看着她额头上渗出的细密汗珠,拿出纸巾轻轻给她擦了擦:“辛苦你了,回去我给你做你爱吃的红烧肉。”
苏念笑了笑,眼底闪着明亮的光:“好啊,正好今天累了,想吃点好吃的补补。”
收拾好拓印纸和工具,两人跟老王道别,便沿着小巷往回走。此时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小巷的青石板路上,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晚风拂过,带来阵阵青草的香气,让人心情舒畅。
“今天的收获真不小,”苏念挽着沈亦臻的胳膊,脚步轻快,“汝窑瓷片的研究有了进展,又现了这么精美的清代雕花木门,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干劲。”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dududu目光所及都将是你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