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瑾耐心解释:“鲁师傅,改进往往就在于细微之处。若能因此每个罐子节省一息时间,日积月累,亦是可观。且能减轻工人手腕负担,亦是好事。还请师傅费心,先尝试制作几个样品试试效果。”
鲁木匠见周瑾坚持,虽不情愿,还是答应下来:“成吧,您是总监,您说了算。俺试着做几个看看。”
处理完此事,周瑾在晚间歇息时,将孙大娘提议之事,以及自己建立技术档案的进展,一并汇报给了沈清徽。
沈清徽听完,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建立技术档案,高瞻远瞩,此事你做得极好。至于孙大娘之提议……这正说明,智慧藏于民间,藏于每日劳作之间。”
她放下手中的茶杯,看向周瑾,语气清晰而果断:“周瑾,我们当设立一项‘创新奖励’制度。”
“创新奖励?”周瑾推了推眼镜,这个词汇让他感到新奇。
“不错。”沈清徽颔,“凡我工坊雇工,无论岗位高低,只要能提出经论证确实可行、并能提升工坊效率、质量、节省成本的‘小改小革’,无论是一个工具的细微改良,一道工序的巧妙调整,抑或是管理上的合理建议,一经采纳,视其成效,给予工分奖励或直接银钱赏赐。”
她顿了顿,补充道:“此奖励,由你负责牵头评议。成立一个简单的评议小组,你可拉上王婆子,她识人广,再找一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提案由你们初步审核,认为有价值的,报于我最终核定并放奖励。我们要让所有人知道,动脑筋、想办法,在这里是受鼓励、有价值的!”
周瑾听得心潮澎湃。这无疑将极大地调动底层工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仿佛已经看到,无数个像孙大娘一样的“微光”,将被这点燃,汇聚成推动工坊技术不断进步的洪流。
“东家此策,妙极!”周瑾由衷赞道,“我明日便草拟细则,与王主管商议后推行!”
第二天,“创新奖励”制度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传遍了工坊的每个角落。一开始,人们还将信将疑,直到三天后,工具组那边传来消息,按照孙大娘提议改良的、底部带微弧的定量勺样品做出来了!经过灌装组试用,果然感觉更顺手,倒入香膏时更顺滑,预计能再提升约百分之五的效率!
沈清徽亲自下令,奖励孙大娘五十个工分(相当于她五天的基本工分)!并且,在工坊门口的布告栏上,贴出了红纸黑字的“嘉奖令”,表彰孙大娘的“金点子”!
消息一出,整个工坊轰动了!
五十个工分啊!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更重要的是,那种被重视、被认可的感觉,让所有普通雇工的心都热了起来。
“孙大娘行啊!动动嘴皮子就得了五十工分!”
“原来咱们这些想法,真有人听,真值钱!”
“俺好像也有个主意,关于晾晒架子的……”
“俺也觉得原料粉碎那边可以……”
一时间,工坊里悄然刮起了一股“思考”的风气。人们不再只是机械地重复劳动,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自己手头的工作,思考哪里可以做得更好。找周瑾或者各自小组长提建议的人,明显多了起来。
周瑾的《技术日志》里,除了严谨的测试数据,也开始频繁出现“某某提议……”、“初步研判……”、“转某某组核实……”之类的记录。他忙碌,却欣喜。他建立的“技术档案”,不再只是记录他和小组成员的成果,更开始收录来自整个工坊的集体智慧。
而沈清徽,则在她那本深藏不露的日记中,添上了新的一笔:
“技术档案立基,创新奖励燃星火。周瑾已具大家风范,知微见着,善纳众议。工匠之心活,则工坊之树常青。小改小革,聚沙成塔,此乃内生之力,远胜外力强推。李地主之流,只知巧取豪夺,岂知‘人’乃最大宝藏?”
夜色再次降临,周瑾书房的那盏灯,依然亮着。灯下,他不仅整理着数据,更审阅着一条条来自普通工匠的、或许粗糙却充满生机的建议。清徽工坊的技术血脉,正因这“档案”的梳理与“奖励”的激励,而变得更加鲜活、澎湃,奔流不息。
喜欢太后穿成傻丫头后请大家收藏:dududu太后穿成傻丫头后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