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我用马哲 > 第12章 火铳微光与海潮声中的制度实验(第1页)

第12章 火铳微光与海潮声中的制度实验(第1页)

我握着燧枪的铜制扳机,在烛火下转动枪管,看着膛线在光影中旋出幽蓝的弧光。枪管表面还残留着天机工坊匠人掌心的温度,木托上刻着极小的麦穗纹——这是我要求的暗记,让每一件兵器都刻上劳动者的尊严。窗外,应天府的更夫敲过子时,梆子声与工坊里的锻铁声应和,恍惚间与苏维埃国际大学实验室的白噪音重叠,那时我正在全息沙盘上推演晚清海防,却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要在大明皇宫里锻造改变历史的火器。

“长公主,膛线蚀刻遇到难题。”王玄龄的声音带着金属的冷硬,他捧着新铸的枪管,火光照亮他眼下的青黑,“匠人说,按您给的《枪炮工艺图解》,需用金刚石钻头,但咱们的水磨工艺”

我用镊子夹起显微镜玻片,这台自制的光学仪器由西域省玻璃磨制而成,勉强能看清金属表面的纹路:“试试将金刚砂混在牛油里,用螺旋杆逐寸推刻。”指尖划过《海国图志》残页——这是从世纪带来的全息投影残片,虽然图像模糊,却足够让匠人理解“线膛增程”的原理,“记住,每寸枪管的七道膛线,是为了让大明的子弹,比倭寇的鸟铳多飞三百步。”

更漏声中,我忽然想起在苏维埃国际大学讲授《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场景。全息投影里,年的长江上,英国战舰的炮火撕开南京城的夜幕,耆英颤抖的手在《南京条约》上落下屈辱的印泥。此刻掌心的枪管烫,那些曾让我在课堂上握紧拳头的不平等条约,终将在大明的火铳下成为历史的警示牌。我要让郑和宝船的桅杆再次扬起,不是为了天朝上国的虚荣,而是为了在马六甲刻下公平贸易的界碑,让南洋的海风不再带着鸦片的味道。

“殿下,皇后娘娘来了。”翠玉的低语惊破思绪。马皇后掀开棉帘,身上穿着常静徽改良的“政务短打”——月白棉袍下摆开衩至膝,腰间束着算筹纹的牛皮腰带,袖中露出半截《海疆图》。她身后跟着两个宫女,捧着装满火绳的木箱,箱角绣着极小的齿轮与麦穗。

“听说你在鼓捣‘会喷火的竹竿’?”她摸着燧枪的木托,指尖掠过麦穗刻纹,“当年你父皇打陈友谅,靠的是火铳齐射,可如今的倭寇鸟铳,比咱们的火门枪快三倍。”她忽然从袖中取出块染血的布料,上面绣着倭寇的“九字旗”,“今早收到密报,泉州卫的军粮被劫,运粮船被凿沉在金门岛附近。”

我展开最新绘制的《东南沿海倭患分布图》,用朱砂在舟山、金门、澎湖画下三角:“倭寇非盗,乃海禁之果。”燧枪的枪口指向琉球群岛方向,“他们背后是海上走私集团,用咱们的生丝、瓷器,换南洋的香料、白银,再用白银买咱们的铁器——这中间的暴利,比陆上的土地兼并更狠。”取出从世纪带来的航海日志残片,上面用荧光墨水标着大航海时代的贸易航线,“当年隆庆开海,仅漳州月港就征收税银两万两,如今海禁越严,沿海百姓越苦,倭寇越獗。”

马皇后的手指划过地图上的“市舶司遗址”,那里如今长满荒草:“你父皇说,海疆不稳,不如封关。”

“海疆不稳,正因封关。”我将燧枪轻轻放在《皇明祖训》上,金属与纸页碰撞出清响,“晚清因闭关锁国而挨打,如今若再蹈覆辙,百年后必有列强以坚船利炮叩关。”话尾的“晚清”二字让我喉间紧,那些曾在课堂上痛陈的历史教训,此刻化作掌心的老茧——为了锻造枪管,我已在工坊里磨破三次虎口。

晨光初现时,我带着燧枪走进文华殿。朱元璋正在看辽东卫的军报,案头摆着蓝玉送来的火铳样品,枪管粗如儿臂,却只能打百步。他抬头时,目光落在我手中的燧枪上,冕旒阴影里闪过一丝惊讶:“这火铳怎的如此纤细?”

“回父皇,此乃燧枪,无需火绳点火,可连续射击。”我单膝跪地,呈上弹道测试报告,“臣用微积分计算膛线角度,匠人以金刚砂蚀刻,射程可达四百步,且弹道平直。”展开附带的《火器改良十策》,里面用算筹符号标注着流水线生产、标准化零件等现代工业理念,“若设立火器监,让匠人按图制造,三月可成军。”

殿中响起倒吸冷气的声音。御史中丞王大人出列,笏板直指燧枪:“陛下!此乃奇技淫巧,昔年张士诚据苏州,靠火器顽抗,终难逃天威!”他的袖口露出半截《程朱理学》,书页间夹着反对工商的条陈。

“张士诚的火器是买的,咱们的火器是造的。”我直视王大人,想起在苏维埃大学分析的“技术自主”理论,“匠人有了制器之权,才不会让兵器变成洋人的专利。”转向朱元璋,“父皇当年让国子监译《回回炮法》,如今臣请让太学生入工坊,学微积分、几何,这才是强兵之道。”

朱元璋的:“听说你想在泉州设‘船舶科技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正是。”我展开《福船改良图》,图中战船加装了蒸汽辅助帆、螺旋桨,龙骨处画着防撞钢梁,“臣请解除海禁,在泉州、广州、宁波设三大海港,造新型福船。此船可抗十二级风浪,配备三十二门燧炮,既能护商,又能剿倭。”取出从南洋商人处购得的珊瑚珠,“南洋诸国缺瓷器、铁器,咱们缺香料、橡胶,互通有无,方为王道。”

“橡胶?”朱元璋挑眉。

“一种树汁,可制防水布、弹性件。”我从袖中取出块硫化橡胶样品,用力捏扁后松手,橡胶球立刻弹起,“用此胶包裹船缝,可保百年不腐。臣已让匠人在琼州试种橡胶树,三年后可量产。”

王大人忽然冷笑:“陛下,隆庆开海导致白银外流,如今若再开禁,必引祸端!”

“白银非祸端,封闭才是。”我展开《白银流动分析图》,用算筹标出南洋、日本、欧洲的白银流向,“海禁越严,白银越贵,豪强越能用低价收百姓生丝,高价卖给洋人——这中间的差价,比高利贷还狠。”想起在学院讲过的“剪刀差”理论,“开放海禁,让百姓直接与洋人交易,生丝价格可涨三倍,而朝廷征收商税,可补农税之缺。”

“废除农税?”朱元璋猛地抬头,龙袍上的金线蟒纹随呼吸起伏。

“正是。”我取出《农税废除议案》,里面夹着江南地区的赋税对比:“洪武十四年,苏州府农税占比七成,而商税仅三成。但据臣测算,若开放海禁,商税可增至六成,农税可逐年递减。”指向窗外的农田,“百姓种田本就靠天吃饭,遇灾年颗粒无收还要缴‘勘合税’——这与元末的‘括民财’何异?”

殿中寂静如死。朱元璋的目光扫过议案里的“累进商税”条款,忽然问:“你说的‘剩余价值’,就是商人从百姓手里赚的差价?”这是我昨日在御书房用《资本论》残篇给他讲的概念,没想到他竟记住了。

“正是。”我叩在地,燧枪的枪管触到青砖,“商税取之剩余价值,既不伤民,又能充盈国库。而农税——”想起在皖南看见的佃农吃观音土,“该让耕者有其田,更让耕者有其粮。”

朱元璋忽然起身,燧枪在他手中出金属轻响。他走到舆图前,用枪管点着澎湖列岛:“蓝玉说,倭寇巢穴在琉球。”

“倭寇巢穴在人心。”我跟上前去,燧枪的准星对准日本列岛,“封闭海疆,百姓无以为生,才会铤而走险为寇。若开海设市,让沿海百姓能捕鱼、能经商、能制器,谁愿提着脑袋当海盗?”取出从倭寇手中缴获的账本,“您看,每个倭寇集团都有沿海士绅参股,王直的‘五峰船业’,背后是徽商、闽商的银号——这不是匪患,是被海禁逼出来的海上封建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