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我用马哲 > 第93章 考场记 风雪里的答卷(第2页)

第93章 考场记 风雪里的答卷(第2页)

朱静雯的笔尖悬在纸上,想起去年深秋在藏西草原,卓玛大姐给德勒黑擦酥油的场景。“德勒黑的阿爸是牧人,每天要赶羊走几十里,德勒黑跟着跑,耗的力气比城里娃多三成。”卓玛大姐当时舀着酥油茶,铜勺碰着碗沿叮当响,“所以得多吃酥油、奶酪,不然冬天冻得直哭。”

她在纸上写下:“高原儿童因寒冷与活动量大,每日需增加三成脂肪摄入,以酥油、奶酪为主”,写完又想起牧民大哥说的“胖娃抗冻,但跑不快会被狼追”,便在“三成”旁画了个小小的问号,添了句“需结合每日放牧里程调整,单日行程二十里者可增至四成”。

第二题:“渔民子女随船生活时,如何保证每日两小时的户外活动”。

朱静雯的笔尖在纸上划了道浅痕,想起闽省州泉府的渔港。船老大用渔网在甲板围出块“安全区”,渔丫头们在里面跳皮筋,绳子是用渔民的旧网线编的;潮落时,男娃们就在沙滩上挖蛤蜊,比赛谁挖得多。

她写下:“利用船板划定米见方活动区,每日潮平前后各一小时,组织跳绳、丢沙包;遇风浪时,在船舱内用帆布搭临时游戏角,玩翻绳、讲故事”,还画了个简易的船舱示意图,用箭头标着“游戏区”“储粮区”,特意注明“游戏区远离渔网挂钩”——她见过渔丫头被挂钩勾破裤子,哭得直抽噎。

邻座的王大婶正对着“如何安抚哭闹的幼儿”愁,枯瘦的手指在纸上戳来戳去,嘴里念念有词:“俺孙子一哭就打滚,打也不是,哄也不是……”朱静雯听见了,握着炭笔的手紧了紧——考场纪律写着“禁止交头接耳”,她不能破了规矩。直到王大婶突然拍着大腿说“有了!给他唱《民生谣》!”,朱静雯才忍不住弯了弯嘴角,想起小张弟弟哭闹时,林晓就是哼着这歌谣哄他的,“一轮轮,一程程,热饭热汤暖人心……”调子简单,却比任何安神汤都管用。

第三题是“简述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要点”,朱静雯的笔尖顿了顿。她想起西广自治省的留守儿童小柱子,父母在外跑商,他跟着奶奶过,总把自己关在屋里,用树枝在墙上画火车——他说“画满一百辆,爸妈就回来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每日需固定时间视频通话,”她写道,“通话时让孩子展示当日成果(如练字、拾柴);每月由村学堂组织集体活动,避免独处;现孩子画思念主题的画时,需耐心倾听,而非简单安慰‘别哭’。”她还在旁边画了个小火车,车厢里坐着三个小人,像小柱子一家。

第四题考的是“儿童烫伤应急处理”,第五题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朱静雯答得很认真,每道题都结合着调研时的见闻:烫伤处理写的是“用藏西的冷泉水冲淋,而非直接涂药膏”,那是卓玛大姐教的土法子;劳动意识写的是“让孩子参与简单农活(如捡麦穗、喂鸡),并给予口头表扬”,像刘老四教孙子那样,“娃子,你捡的麦穗够做碗粥了,真棒!”

午时三刻,笔试结束的铜锣敲响,声音在雪地里传得很远。考生们陆续走出考场,手里捏着草稿纸,三三两两地讨论。朱静雯把草稿纸叠好放进袖袋,纸上画满了各种示意图:有牧民帐篷里的育儿角,铺着羊毛毡;有渔船甲板上的安全围栏,缠着彩色布条;有骑手配送箱改造的“便携摇篮”,垫着旧棉絮——这些都是她这半年调研时记下的,如今都成了笔下的答案。

“o号,准备实操考核。”张嬷嬷的声音在门口响起,手里拿着个布偶娃娃。娃娃的脸是用陶土做的,能模拟哭闹、咳嗽,甚至会“尿床”,是社会保障司特制的“考核娃娃”,身上穿着件小粗布褂,和关街村孩子们穿的一样。

实操场在隔壁屋,摆着八张桌子,每张桌上都放着考核用品:小被褥、奶瓶、模拟辅食(用小米粥和南瓜泥调的)、体温计。朱静雯走到第三张桌前,深吸一口气,雪天的寒气钻进肺里,让她脑子更清醒了。

张嬷嬷把“考核娃娃”放在桌上,按了下娃娃背后的机关,娃娃立刻出“哇哇”的哭声,声音尖利,像真的孩子受了委屈,听得人心头紧。

“请在一刻钟内,完成给娃娃换尿布、喂辅食、安抚哭闹。”张嬷嬷的秒表“咔嗒”一声开始计时,金属的轻响在安静的屋里格外清晰。

朱静雯先去解娃娃的尿布,手指却有点笨。布料的搭扣是按婴儿用品做的,小巧得很,她的指尖在冷空气中有点僵硬,总也扣不对,急得额角渗出细汗。她想起常静徽说的“把娃娃当真人待”,便放缓动作,轻轻抬起娃娃的腿,像托着片雪花,这才把尿布系好。可系好后才现,尿布前后弄反了,娃娃的“裤子”湿了一小块——张嬷嬷在评分表上画了个圈,却没说话,只是盯着秒表。

喂辅食时更狼狈。模拟辅食稠度刚好,可朱静雯舀起一勺时,手却有点抖,粥洒在了娃娃的下巴上。她慌忙用手帕去擦,想起林晓说的“喂饭要慢,像给张奶奶送热粥那样”,便舀起半勺,在嘴边轻轻吹了吹,才送到娃娃嘴边,这次稳稳当当的。娃娃的“嘴”是个小瓷管,能接住食物,朱静雯喂得很耐心,像在给真孩子喂饭,嘴里还轻声说:“慢点吃,不烫了。”

最难的是安抚哭闹。无论她怎么轻拍娃娃的背,怎么哼《民生谣》,娃娃的哭声就是不停,尖利得像要刺破耳膜。朱静雯的手心出了汗,忽然想起小张弟弟说的“哭的时候要讲故事”,便清了清嗓子,轻声说:“从前有个骑手,她的宝宝总哭,后来她现,宝宝是想跟她一起送单……”

她编的故事很简单:骑手妈妈把宝宝放在保温箱旁,宝宝看着妈妈给张奶奶送热粥,看着给李大叔送馒头,看着给卓玛大姐送酥油茶,慢慢就笑了。“最后呀,宝宝说,‘妈妈,我也要当骑手,送热乎饭给大家’。”朱静雯说到这里时,娃娃的哭声竟真的停了——张嬷嬷悄悄按了下机关,眼里却闪过丝笑意,像落进雪地里的阳光。

秒表“咔嗒”停下时,朱静雯的额角已经冒汗。张嬷嬷拿起评分表,在“实操”栏写了个“良”,评语是“动作生涩但态度认真,具共情力”。她把表递给朱静雯时,忽然说:“陛下,您的‘渔船育儿方案’,我们会抄送给闽省的考核中心。”

朱静雯接过表,指尖触到“良”字,心里竟比当年当选皇帝时还踏实。“张嬷嬷,”她认真地说,“我现在是o号考生,不是陛下。”

张嬷嬷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雪光:“成,o号。三天后取执照,别忘了。”

走出考核中心时,雪已经停了。夕阳把雪地染成了金红色,像铺了层碎金。朱静雯看见赵麦围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个食盒,里面是热乎的玉米粥和糖包——常静徽让他送来的。“麦围叔,”她接过食盒,指尖碰着温热的盒壁,“我好像有点明白,为什么姑母说‘民心的秤在柴米油盐里’了。”

赵麦围挠挠头,工装袖口沾着机油:“俺不懂大道理,就知养娃和种麦子一样,得天天上心。你看,”他指着远处的炊烟,“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烟了,那都是在给娃做晚饭呢。”

朱静雯望着那片炊烟,忽然觉得,这场考试考的不是知识,是心意。是牧民给娃擦酥油的心意,是渔民给娃划安全区的心意,是骑手给娃讲故事的心意,这些心意凑在一起,就是江山最暖的底色。

她把考核表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林晓送的荷包里,荷包上的配送车仿佛动了起来,载着颗刚刚通过考核的、沉甸甸的心,驶向关街村的方向。那里,张奶奶的院门该挂起红灯笼了,灯下,小张弟弟说不定正等着听她讲考场的故事呢。

风雪过后的天空格外蓝,像块刚洗过的蓝布,衬得考核中心的灰砖墙越温暖。墙上的儿童笑脸照在夕阳里闪着光,每张脸上都带着笑,像在说:这场考试,每个人都及格了。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dududu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